2021年起,广东佛山结对帮扶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几年来,佛山市积极发挥自身区位经济优势,通过持续提升特色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强化劳务协作,创新消费帮扶等方式,推动黔东南州深度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形成双向互济发展的新格局。
一是因地制宜提升特色产业。佛山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多管齐下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构建起层次分明、协同共进的产业格局。2024年投入协作资金9921万元,联手打造茶叶、油茶、蓝莓、中药材、商品蔬菜、水产、禽畜等种植养殖基地43个。建成一批茶叶、天麻、菌菇、稻作种植基地和加工车间,采用“庭院经济+村合作社+供应链公司+市场”订单保底价供应服务机制,在产业发展中促进群众增收致富,逐步形成“一县一业”“多县一带”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真心投入打造产业集群。借鉴佛山市“环两江先行区”经验做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建设产业园,雷山县“茶麻菇稻”农文旅融合现代农业产业园成效显著,2024年新增引导17家企业落地,实际到位投资额1.2亿元,吸纳356名农村劳动力就业。施秉县、黄平县围绕太子参产业精准发力,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特色产业链,推动太子参产业集群化发展。截至目前,佛山与黔东南州共建15个现代农业产业园、9个工业园,引导153家企业入驻园区,实际到位投资额超36亿元,有力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三是强化协作拓宽就业渠道。两地联合出台《佛山市·黔东南州东西部劳务协作“组团式”帮扶工作方案》,建立“1+16”劳务联络工作站,设立57个农村劳动力稳岗就业基地,为3463名黔东南籍务工人员落实佛山市就业一次性稳岗补助692.6万元。同时,深化“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等三大工程,成功培育“贵州‘村超’乡村主播”“黔东南绣娘”等29个特色劳务品牌,带动7.41万人次就业,群众增收达7.57亿元。此外,深入推进“黔东南州技能人才培养链”与“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双链融合”工作,着重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定岗式培训,助力4000余名职业院校学生前往广东企业实习、就业。
四是促进消费拓展增收途径。探索“高标准市场+高质量产区”联动创新模式,围绕建设高质量产区,支持黔东南州新增认定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54个,使总数达118个,位居全省、全国第一。同时,认定“圳品”11款,打造农产品供应基地、“直采直供”基地40个以及消费帮扶品牌15个,其中“雷山银球茶”成功入选2024年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聚焦农特产品,积极布局前置仓、“供销云仓”,优化提升“贵荟馆”等消费专馆专区,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企业线上线下参展对接,推动黔东南“苗侗山珍”入粤进湾,通过消费协作机制实现贵州省、黔东南州各类农特产品和手工艺品采购、销售额超32亿元。
(供稿:佛山市委统战部;编辑:民族工作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