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春佳节期间,广东各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我们的节日”为载体,精心策划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新春活动,推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在浓浓年味中奏响民族团结和美乐章。
一、非遗为媒,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非遗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各民族情感交融的桥梁,通过活态传承让文化自信深植人心。各地深挖非遗文化内涵,以沉浸式体验促进文化认同。肇庆市举办“我们的节日·欢乐中国年”主题活动,舞狮、写春联、裹蒸文化展示等传统民俗轮番上演,吸引各族群众共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梅州市乘借首个“非遗春节”之风,推出客家山歌展演、烧火龙、烟花秀等近150场活动,以客家文化纽带串联各族情感。东莞市融合非遗与现代元素,在可园博物馆上演“粤剧小曲湖上实景秀”,万江龙湾花灯会以国潮灯组传递新春祝福,吸引各族游客共赏“莞味年”。汕尾市举办“非遗戏曲交流展演”,皮影戏、渔歌、英歌舞等9大国家级非遗项目登台,让群众在“文化年”中感受海陆丰风情。
二、旅游搭桥,促进交往共融共享
文旅融合不仅激活了地方经济,更成为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的纽带。各地以文旅融合为契机,搭建各族群众互动交流平台。阳江市推出“鼍城行大运”民俗活动,吸引超40万人次参与,夜经济与传统文化交织迸发活力;崆峒岩民俗文化节以“非遗集市+千人素宴”形式,推动经济与文化“双丰收”。江门市赤坎古镇举办醒狮、舞火龙等传统表演,梁启超故居开展财神送“福”、古琴非遗展演,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侨乡文化。汕尾市创新推出“跳村游”主题摄影大赛,10条线路串联青塘盖仔狮、滚地金龙等特色民俗,串联红色景点与非遗表演,实现“乡村旺、百姓富、民族融”。广州市策划“年味最广州”系列活动,白鹅潭烟花、粤港澳灯会、广府庙会等2000余场活动,让各族群众感受“花城”包容魅力。河源市依托万绿湖、畲乡捕鱼节等特色文旅项目,展示客家与畲族文化交融成果,吸引游客超14万人次。佛山市积极关注留校藏族学生的假期生活,精心规划校外研学路线,带领学生游览本地及周边城市的特色景点,推动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三、惠民暖心,共筑互嵌式家园
惠民举措不仅传递城市温度,更让“融得进、留得住、过得好”成为各族群众的真切体验。各地以贴心服务增强群众归属感,绘就民族团结“幸福图景”。东莞市开展“暖心接站”“文化进企”活动,组织龙狮表演、非遗体验走进重点企业,为留莞员工送去“团圆礼包”;石排镇“石榴籽工作驿站”举办迎春游园会,通过写春联、拓印年画等促进邻里交融。汕尾市举办“蚝门盛宴”文化节、海鲜年货集市,以美食为媒拉近各族距离;长沙湾足球赛、陆丰篮球赛等体育活动掀起全民健身热潮,奥运冠军大卫·鲁迪沙现场助阵,传递拼搏团结精神。梅州市发放“春节护照”,符合条件的集章游客可享全年景区门票免费福利,以惠民举措传递城市温度。
四、红色铸魂,厚植家国情怀
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交织,凝聚各族群众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各地融合红色教育与节庆活动,激发各族群众爱国热情。东莞市鸦片战争博物馆推出“博物馆里过大年”主题活动,结合年俗沙龙、年历DIY、民族舞蹈快闪等互动环节,引领群众感悟历史、凝聚奋进力量。各族青少年在DIY团扇中感悟传统文化,在《虎门销烟》实景剧中重温民族抗争史,于沉浸式体验中筑牢爱国根基。梅州市在客天下景区、松口古镇等红色阵地植入客家民俗、传统戏曲、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文化,打造“非遗巡游+红色实景”融合模式,让家国情怀浸润人心。汕尾市新山红色景区举办“戏曲进乡村”活动,舞狮与非遗表演串联红色景点,让游客在行走中感悟“红色+非遗”的双重魅力,在游览中感悟革命精神。
(供稿:广州、佛山、河源、梅州、汕尾、东莞、江门、阳江、肇庆市民族宗教局;编辑:江婕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