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立足合作区是深圳市乡村振兴主阵地、拥有少数民族聚居村等独特条件,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特色品牌——“石榴籽培育计划”,着力让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合作区探索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先行示范之路凝心聚力。工作成效获国家民委调研评估组肯定,有关经验被中央统战部、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宣传推介。
(一)凝聚共识,制定实施培育计划。召开区党工委会议和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由区统战社会建设局围绕“促进红罗畲族村发展、打造合作区民族工作亮点”这一目标任务,展开深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在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示范样板建设过程中,制定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特色品牌“石榴籽培育计划”。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全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为支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申请中央资金,培育“民族工匠”,举办精品活动,加强交流互动,力争形成民族团结一家亲、区域协调共发展的生动局面。为保障“石榴籽培育计划”有力实施,区主要领导挂点红罗村,2022年以来共召开专题书记办公会和现场会2场次,凝聚各方共识和力量,推动形成“政府主导+村企合作”高效工作机制。
(二)强化支点,彰显民族特色活力。强化“石榴籽”支点功能,将红罗村优先纳入全区乡村振兴整体规划布局,列为“五光十色”乡村振兴示范带重要节点和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村,打造示范样板辐射城乡协调发展。科学制定《红罗村村庄规划》,精准定位少数民族聚居村的使命任务,深入挖掘、保护和发展特色文化资源,高标准开展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一方面,提升硬件设施,拓宽入村道路至5米,改造红罗村后山手作步道,连通“红罗新村-老村旧址-红罗祖祠-美人泉-猎爷祠-观景平台”,丰富和拓展民族特色乡村游载体,助力发展“文化+民族+红色”特色文旅产业;另一方面,美化人居环境,为红罗村设计建设极具民族风貌的民居和牌坊,增设便民惠民卫生站和乡村公厕,开展厕所革命、村庄清洁行动等,全面建设“美丽家园”,为红罗村融入乡村振兴整体大局增量提质,擦亮合作区畲族风情名片。
(三)善用资金,选育民族技艺“好苗”。聚焦少数民族人才“好苗”选育,为“石榴籽培育计划”提供智力支撑。根据全区民族工作规划和红罗村发展需求,成功申请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少数民族发展任务)70万元,组织开展民族技艺培训。培训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结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个主题,精选民族风味美食烹饪、畲族医药种植养护、传统手工技艺等特色内容,组织全区170名各族群众分3期先后参训共17天,提升全区民族技艺水平和各族群众就业创业能力,引导少数民族青少年探索把传统民族技艺与现代先进元素融合创新、传承发展。结合主题教育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通过线上理论宣传、线下成果展示,持续推广民族传统技艺,打造民族技艺志愿宣传队。鼓励红罗村优秀青年回区干事创业,涵养少数民族产业发展和干部队伍储备的源头活水。
(四)着眼全局,有形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石榴籽培育计划”牵引作用,精心谋划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系列活动,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浓厚氛围。举办“欢天喜地三月三”红罗乌饭节、少数民族青少年研学、“月满中秋、情满红罗”美满全家福等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在红罗村设立“同心书吧”“同心工坊”。利用《深圳特区报》及“广东民族宗教”“同心鹏城”“深汕视点”微信公众号等市区官方媒体平台,及时开展民族工作宣传报道,结合微视频提升阅读量,扩大宣传影响力,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网络空间,厚植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沃土。举办全区清真食品行业从业人员公共服务政策宣讲会,帮助相关人员融入新城生活、助力新城发展,织牢织密民族团结进步之网,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主动“走出去”,组织全区镇村干部、举办技艺培训筛选的“好苗子”前往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云和县等地的畲族名村开展民族技艺研学活动,跟班学习畲族美食烹饪技术、民族手工技艺,调研农产品种植业、畲族文旅产业等民族产业,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寻求适合红罗村自身发展之路。善于“请进来”,邀请香港深汕同乡会30名港澳青少年返乡“国情深睇验”,开展“唱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之歌”活动,安排到红罗村参观研学,感受乡村振兴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成果,加强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石榴籽”效应进一步形成。
(供稿: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统战和社会建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