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500吨木亚格杏跨越天山飞入大湾区,当“一室二园六空间”如星火点亮边疆课堂,当无人机在棉田上空织就智慧之网,当庭院变景区、非遗焕新彩,文旅融合绘就团结同心圆……广东省广州市、新疆疏附县两地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奔赴,书写着新时代对口支援的壮美诗篇。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广东支援喀什地区15周年,也是第十批广州援疆干部人才进疆两周年。两年来,第十批广州援疆工作队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对口援疆各项工作高质量完成,确保“十四五”援疆工作圆满收官。
从“输血”到“造血”:戈壁变杏林,木亚格杏走进大湾区
塔什米里克乡,是疏附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塔什米里克”在维吾尔语中意为“石滩”,生动描绘了这片土地上石头遍布的自然风貌。
“这片杏林,曾经都是荒凉戈壁滩。”疏附县农业农村局园艺中心副主任依明江说,得益于广州援疆的大力支持,戈壁滩孕育出了“杏中之王”木亚格杏。随着塔什米里克乡的木亚格杏种植产业不断扩大,“戈壁滩变绿洲”正变为现实。
杏林中,广州援疆工作队队员、疏附县农业局副局长张立邦正仔细查看嫁接杏树的长势。“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木亚格杏存在坐果率低、果园管理落后等问题。为此,我们在2024年的援疆项目中划拨了部分资金,用于支持木亚格杏提升坐果率的实验示范工作。”张立邦说。
经过一年的努力,团队成功筛选出3个能有效提高木亚格杏坐果率的授粉树品种,通过嫁接授粉树,坐果率从原来的1%提升至35%。今年,塔什米里克乡大力推广在戈壁滩上种植木亚格杏,同时配套种植了授粉树,新嫁接的树木预计明年即可开花。
在广州援疆工作队的引导及大力协助下,木亚格杏从新疆卖到了大湾区。“我们以新疆朴实农业专业合作社为基地,从鲜果的采摘、分拣、包装、储存、运输等环节建立了严格统一的科学产业标准,并对农户进行统一有效的培训,鲜果销售从原来的100多吨增至500多吨。”喀什大疆有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滢说。
技术赋能,让疏附县各类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2024年,经过与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所的对接和合作,我们成功建成了工厂化的方舱,并种植了赤灵芝和黄金菇、桃花菇等珍稀品种。该项目也成为南疆地区第一个工厂化培育赤灵芝的项目。”广州援疆工作队队员、疏附县吾库萨克镇党委副书记廖鑫说。
2024年,疏附县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喀什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引进灵芝、樱桃、草莓等品质更好、产量更高、经济效益更佳的作物,实现产业帮扶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从“全方位育人”到“专业育才”:打造“一室二园六空间”,增强爱国情感
走进疏附县第二中学,学生们正在新建的“一室二园六空间”中开启多彩学习之旅。
“‘六空间’各有侧重:援疆空间展示援疆成果,培育感恩意识;科创空间聚焦科技教育,培养创新精神;传统文化空间以‘君子四艺’涵养文化内涵;红色文化空间借历史文物陈设传承红色基因;剪纸空间融合多元文化,传承技艺;法治空间以多种形式开展普法教育。”广州援疆教师、疏附县第二中学校长兼党总支副书记帅诚江说,建设“六空间”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育援疆为当地教师带来了更多成长机会和宝贵资源。为全面推进疏附县教育数字化转型,“双融双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沈明名师工作坊正式成立。在广州援疆教师沈明的指导下,工作坊构建并实践了“双融双创·梯链智援”模式,系统提升了当地教师的教学创新与科研能力。
加入“双融双创”工作坊后,疏附县二中英语老师朱琳运用BOPPPS教学模式(一种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有效课程设计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融合多种数字化工具,指导孩子们将传统浅层阅读引向深度阅读。
在明德小学,广州援疆教师带来的皮影戏表演、蛋雕、剪纸等特色社团,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走进皮影工作室里,学生们在阿尔祖古丽老师的带领下,用自己手工制作的皮影道具表演四大名著的经典片段。
“皮影工作室是来自广州的援疆教师蒋丰硕建立起来的,我也成了她的第一个徒弟。”阿尔祖古丽说,孩子们通过制作道具、表演皮影戏,不仅了解了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从“第一步”到“一棵树”:帮患儿迈出人生第一步,用爱与责任浇灌“生命之树”
“你好!我过来看一下小宝贝,现在恢复得怎样啦?”
在疏附县人民医院,第八批援疆干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副院长步军带领医务人员,热情地和小朋友图图打招呼。
“从广州回来以后,孩子的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图图的爸爸买买提回答。
2024年4月,广州援疆医生温雪满在下乡义诊时,偶然发现1岁多的图图行为举止异常、站立困难,建议家长带孩子尽快去医院就诊。在她的帮助下,买买提夫妇带着孩子前往广州求医。经过十多天住院治疗,孩子的症状有了明显改善。当看到图图首次独自站立的康复视频,远在千里之外的爷爷哭了:“感谢党,感谢广州援疆工作队,感谢医生,帮助我孙子站起来了!”
这段充满爱心与希望的康复之旅,帮助图图迈出人生第一步。如今,穗疏医疗协作机制仍持续发挥保障作用。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与疏附县人民医院通力协作,为患儿制定了延续性诊疗方案。“医疗援疆是项系统工程,后方医疗资源全力护航患儿的康复之路,更用行动诠释了医疗的温度与担当!”步军说。
广州医疗援疆的脚步从未停歇。自2023年第十批援疆工作队进疆以来,广州市卫健委先后选派医疗专家39人次到疏附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投入援疆资金1.96亿元,帮扶人数、帮扶力度创历年之最。
疏附县疾控中心大楼的墙上,一棵由患儿照片组成的“生命之树”正在生长。“这些,都是我们去年以来救助的新生儿。”广州援疆干部、疏附县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余超说。
从促“三交”到“美美与共”:“你在广州有亲戚,我在疏附有个家”
今年3月末,第十批广州援疆工作队队长、疏附县委副书记罗亮走进结亲户吐尔洪江家刚改造好的庭院。在他家的手工乐器作坊里,学徒们正跟着吐尔洪江学习乐器制作技艺。
两年前,罗亮在“结亲”活动中认识了吐尔洪江。这位维吾尔族汉子带着18口人的大家庭,依靠传统手工作坊维持生计。
“我帮他出谋划策,他也有扩大生产、带动全家及村民致富的想法。在去年援疆项目致富带头人选拔中,吐尔洪江主动报名,获得援疆资金25万元。我们帮助他完成了庭院改造,将手工作坊升级为集展示、制作、培训为一体的农业手工业合作社。”罗亮说。
依托吾库萨克镇旅游集散地的优势,罗亮鼓励吐尔洪江发展田园经济和农家乐,扩大庭院面积。如今,吐尔洪江家的农家乐已建成迎客。
“之前,我们的手工乐器产品主要卖到合作社,现在内地游客过来旅游的多了,销售渠道也扩大了。”吐尔洪江说,成为致富带头人后,他积极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这一切都要感谢我的广州‘亲戚’!如今,来我家就业的初学者月薪就有2000元,熟练工月薪可达4500元。”
“你在广州有亲戚,我在疏附有个家。”像罗亮与吐尔洪江这样的结亲故事越来越多,穗疏两地“亲戚”间的互访日益频繁,民族团结的大合唱也越唱越响。
(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