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各民族携手并进,共同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在这里,56个民族亲如一家,文化认同深厚,经济联系紧密,共同绘就了一幅和谐共生的民族团结壮美画卷。各民族文化的力量正推动着民族地区的发展,也加深着各民族间的情谊。
一、文化融入产业老技艺焕发新生
广东深入挖掘各民族优秀文化内涵,将其融入现代产业发展,让传统技艺在市场中焕发新生,帮助群众增加收入,同时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非遗技艺变致富产业。在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当地挖掘瑶族医药和瑶绣的文化价值,打造了“瑶山有礼”品牌。他们将传统瑶药、瑶绣与现代设计结合,做出瑶绣香囊、经络锤等实用且有文化特色的产品。这些产品受欢迎、卖得好,更重要的是给当地瑶族绣娘、药农等提供了在家门口工作的机会和稳定收入。承载民族记忆的老手艺变成了增收的新产业,也架起了瑶乡与外界联系的桥梁。
民俗风情创收益。肇庆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利用当地壮、瑶、汉三族的文化特色,办好“牛王诞”“三族闹元宵”等传统节庆。活动上展示民族歌舞、服饰和美食,吸引大量游客参与体验。热闹的人气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和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形成了“展示文化—吸引游客—村民增收”的良性循环。这些活动不仅是传承文化的聚会,也是当地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平台。
“反向飞地”促进交流发展。深圳宝安区创新建立了像河源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宝安-澄海产业合作园区这样的“反向飞地”,不仅方便了产业合作,也为来自不同地区的企业和人才提供了面对面交流学习的平台。不同地域背景、不同文化特色的人聚在一起,共同学习、合作创新,这种深入的交流为来自民族地区的参与者开阔眼界,找到更多发展机会,是区域协调发展和民族交往交融的生动实践。
二、特色经济助力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广东利用民族地区的生态和文化优势,探索绿色发展,让“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惠及各族群众的“金山银山”,在共同奋斗中增强凝聚力。
民族乡的绿色产业。肇庆市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立足良好生态,聚力发展“牛、茶、酒”三大特色产业。用传统方法酿造的壮瑶红酒,以其醇香风味成为市场亮点,有效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拓宽了销售渠道;生态茶园的建设则吸引了当地各族妇女,特别是掌握传统手工艺的绣娘转型为茶园管理者和加工能手,实现了技能提升和稳定就业;肉牛养殖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有效整合资源,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也保障了养殖户的利益。这三大产业是当地壮、瑶、汉等各族群众一起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撑,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共享发展成果。
乡村资源盘活共享。清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永和镇石坪村通过改革盘活闲置的土地和农房。他们把具有民族特色的老房子改造成民宿,把荒地变成研学基地,发展集生态文旅、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旅居、亲子研学等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项目。村民用土地、房子入股,一起参与经营,大大增加了当地的工作机会。各族村民一起创业、共享收益,邻里关系更和睦,发展劲头更足,生动体现了共建共享、团结发展的理念。
三、文旅融合拓宽发展道路
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繁荣了经济,更成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有效途径。
对口支援促进“三交”。广东持续深入在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 粤新同行”这一工程是广东援疆的重要内容,活动组织新疆的青少年、基层干部、文化工作者等前往广东,参加足球夏令营、乡村振兴培训、参观历史文化场所等多种活动。同时也鼓励广东游客去新疆体验多元文化,并为两地青少年开展线上联结活动。这种大规模、多形式的双向交流,拓宽了视野,加深了理解,增进了广东新疆两地、各民族之间的情谊,为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度合作打下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瑶乡美食IP促增收。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联合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以瑶族“过九州”迁徙传说为文化内核,通过现代烹饪技艺与传统饮食智慧的融合,创新研发出“瑶乡鼎味”15道主题菜品,实现了瑶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通过“政府+院校+村集体”模式,培训瑶族厨师掌握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美学的烹饪技艺,学成后在千年瑶寨经营餐饮。这一实践既传承了民族饮食文化,又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实现文化传承与增收双赢。
当乳源的瑶绣香囊带着祝福走进千家万户,当下帅乡的壮瑶红酒在宴席上飘香,当石坪村的民宿迎来八方游客,当粤新两地的青少年在球场上一起奔跑——广东正以文化凝聚人心,以经济促进合作,以交流加深融合。在这条路上,各族儿女携手同行,共同描绘着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
(供稿:南方都市报·江婕婷;编辑:办公室·聂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