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汕特别合作区下辖4镇、39个行政村(社区)、187个自然村,户籍人口约7.9万,以汕尾籍原住民为主,历来具有民间信仰氛围浓厚、民间信仰类型纷繁、活动场所数量众多等独特风貌。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民间信仰工作的决策部署,2021年上半年,深汕特别合作区在深圳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的指导下,遵循“尊重事实、把握特点、规范管理、积极引导”的工作原则,充分调动区-镇-村三级统战工作网络,有序开展摸底排查、走访调研、登记编号、分类管理工作,及时按下民间信仰工作“启动键”。
一是尊重事实,初步摸清底数。制定《深汕特别合作区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登记编号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于今年3月至4月组织开展第一轮全面摸排,借助疫情防控、安全生产、森林防火等常态化工作,实地采集数据,初步掌握场所名称、地址、面积、始建年代、供奉神祇和管理方式等基本信息,详细登记造册,逐步录入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系统。目前,合作区共计排查民间信仰活动场所240处,广泛分布于33个村(社区),供奉34种不同神祇,总占地面积约4.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
二是把握特点,分类走访调研。民间信仰具有地域性、分散性、自发性、民间性等非制度化特性。合作区对第一轮全面摸排掌握的240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进行分类整理,走访调研25处占地面积500平方米以上、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上或单次活动最大规模人数1000人以上的场所,将其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并从中选取1处基础条件好、管理水平高的场所试点开展登记编号工作。
三是规范管理,制定规章制度。逐步建立民宗部门归口管理、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场所自我管理的工作机制,压实区-镇-村三级统战工作责任,将民间信仰事务纳入社会综治。参照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制度,筹备推行国旗国歌、宪法法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进”场所。学习兄弟区先进管理方法,制定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十严禁”,相关规章制度上墙等。
四是积极引导,开展登记编号。经过全面摸排、充分调研和多方研讨,认为合作区鲘门镇天水宫历史悠久、四至清晰,具有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力,民主管理组织和财务管理制度较为健全,符合纳入登记编号管理条件。该场所位于鲘门港畔,供奉妈祖信仰,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重建于1988年,占地面积约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80平方米,历年妈祖诞辰举办600人以上规模的民间信仰活动。目前,该场所纳入登记编号管理的前期准备工作已全部完成,合作区将实现登记编号场所“从无到有”的突破,为后续分类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供稿:深圳市委统战部;编辑:宗教工作三处· 廖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