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1年10月起,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承担了内地新疆中职班(以下简称内职班)办班工作,现有内职班学生256人,涉及6个民族成份。近年来,学校推动实施“双高”战略,全力打造“玉兰品质”育人工程,全面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程实施9年以来,已接收654名新疆初中毕业生,成功培养了7届新疆各族毕业生,合计316人。2018年12月,学校被国家民委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
一、完善顶层设计,健全工作机制
提高政治站位。将内职班办学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好抓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重在培养学生的政治能力,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从而实现“立德树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重使命。
强化顶层设计。擦亮民族团结特色品牌,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玉兰品质”育人工程,完善“莞疆情工作室”“民族团结实践基地”的建设,积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以“民族大团结,共筑中国梦”为宗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灵魂,以增强五个认同为核心,以真正树牢“五观”为教育目标,以民族理论政策基本常识和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为内容,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史政讲坛”为创新形式,以民族团结实践基地为载体,创新民族团结与民族融合工作形式,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建立内地民族班民族融合机制、管理与服务范式,完善内地民族班教育教学管理的体制探索和机制建设。
健全工作机制。学校健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制定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方案》《史政讲堂实施方案》《“莞疆情”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方案》,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制定工作方案,校长牵头落实、督导学校民族工作,措施方案具体,有检查、能落实,有总结、见成效。
二、创新特色教育,打造民族品牌
一是坚持以厚植爱国情怀全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化国语教育教学,传承红色基因教育。结合建党、建军等重大革命历史纪念日开展活动。与鸦片战争博物馆合作共建“莞疆情”新时代爱国主义基地,多形式多平台开展爱国主义活动。周末和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观影活动,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共和国勋章颁授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二是坚持以“莞疆情”实践活动全程强化民族团结与融合。打造“莞疆情”品牌,发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的引领辐射作用,带动合作企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共建校企民族团结共同体,提升民族团结融合度。推行“研学行”项目,结合专业与有关企业、学校对接,共建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学习、开展冬令营、“营”在东莞攀岩等系列活动50多次。联合东莞理工学校开展“莞疆情•职业意识培训”研学行活动,400多名学生参与。创新“三同三融”混班混住混餐模式,目前共有混合教学班9个,混合宿舍39间,混餐饭堂1间,混班混宿混餐率达100%。推行“和美大同”内职学生成长导师制与“1+1+1”朋辈组合制,内职学生成功结对165对。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全方位拓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
三是坚持以精准关爱全心成就出彩人生。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编辑《内职动态》93期、《史政讲堂》33期,利用史政教育平台进行宣讲,宣讲感恩祖国、感恩党的惠民政策。组织发声亮剑活动,打好反恐维稳“组合拳”,严防“三股势力”向校园渗透。完善“纵横贯通”安全管理机制,重点加强身份证、手机与电脑管理服务,全效管控内职安全。
三、扎实推进工作,深化活动成效
结合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的工作部署,学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将民族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走脑、走心、走行。
一是充分利用“史政讲堂”平台开展主题教育。坚持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纳入全体内职师生学习重要内容,在全校师生中开设民族理论政策基本常识和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宪法、党史、新中国史、民族史、改革开放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与思政教育,合理使用史政教育校本系列教材进行史政教育,推动“三史”教育进课堂、进头脑。已组织史政讲堂超30次,培训教育学生5000多人次。
二是举办民族团结进步系列活动。举行2020民族团结进步“玉兰品质”育人工程系列活动暨内职朋辈组合、导师聘任仪式,再次聘任了新内职导师67位。通过“同铸一意识”“同族一家亲”“同看一盛典”“同升一面旗”“同唱一首歌”“同说一种话”“同声一祝福”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民族团结实践活动。
三是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通过打造公众号、校园网等网上交流共享平台,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网络空间,发展壮大互联网舆论阵地,加强民族领域思想理论与实践运用的探索,开发民族团结教学资源。
(供稿:东莞市民族宗教局 李熙铮;编辑:省民族宗教委 黄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