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要闻 > 政务动态

深圳市民宗局“三项硬举措”推动宗教活动场所和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有序恢复开放

  • 时间:2020-07-13 10:18
  • 资料来源: 深圳市民族宗教局
  • 打印
  • 【字号:小
  • 大】
  • 分享到

  深圳市民宗局按照“属地管理、分类开放、先试先行”的工作主线,不断完善防控措施、深化科技运用、加强部门联动,一手抓常态化疫情防控,一手抓恢复开放准备工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和民间信仰活动场所有序恢复开放保驾护航。

  一、机制筑底,打好场所恢复开放“提前量”。采取“望闻问切”工作法,严之又严、细之又细落实场所常态化防控措施。一是勤于查“望”了解现状。制定疫情期间的常态化巡查计划,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实地检查全市65处宗教活动场所和122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建立工作台账和问题清单;在重要时间节点,市民宗局主要领导带队随机对场所进行督导检查,实地查看建筑、消防、卫生等情况,通过全方位查“望”,准确掌握各场所疫情防控工作情况。二是广开“闻”路吸纳意见。依托官方热线、微信平台、群组等多方渠道,听取信众对场所疫情防控和恢复开放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和完善工作机制,调整和改进工作措施。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正面发声,及时回应相关诉求,争取信众对场所管理政策的理解和支持。三是常态询“问”研究对策。通过市、区民宗局长视频会议、座谈会、实地走访、电话等形式,主动询问场所现状、信众思想动态、工作的不足、执行措施成效等,找准防控工作短板,有针对性制定措施。四是精准“切”入推动开放。部分场所通过完善防疫设施、制定防控工作方案、加强人员配备等,已具备了恢复开放的条件,截至目前,全市共开放7处宗教活动场地和1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各区民宗部门根据辖区防控工作实际情况,分区制定场所恢复开放时间表,明确接待容量、内部防控、应急方案等细节,尽可能减少聚集,降低风险,有效保障场所安全和信众健康。

  二、科技赋能,提升场所恢复开放“可行性”。实行“信息化+场所”管理模式,提高场所疫情防控和恢复开放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一是探索信息化综合治理。协调公安部门将宗教活动场所和民间信仰活动场所纳入当地综治信息化平台,如大鹏新区依托群众性治安防控“雪亮工程”平台,把视频监控联网应用在辖区场所管控工作中,充分发挥社区网格化管理的优势,有效解决了场所布局分散以及人力不足的问题。二是试点实行预约开放。按照省、市宗教活动场所恢复开放工作指引和要求,在“深圳宗教”小程序开设宗教活动场所和民间信仰活动场所预约模块,采取“预约+粤康码+实名登记”的方式,实现网上提前预约、人数有效控制、信息方便溯源,为场所有序恢复开放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撑。

  三、联动提效,守好场所恢复开放“质量关”。结合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和场所需求,因地制宜调整防控措施,确保各场所恢复开放后的安全和稳定。一是分批有序恢复开放。市、区民宗部门联动配合,按照“成熟一个、开放一个”的原则,对全市宗教活动场所和民间信仰活动场所进行风险评估,对防疫措施到位、准备工作充分、评估合格的,指导场所管理组织有序推进恢复开放工作;对评估不合格、尚不符合开放条件的,继续执行“双暂停”防控措施;对有开放意愿、具备整改条件的,在各区民宗部门指导下开展整改工作,待评估符合要求后再恢复开放。二是实行实时动态监管。场所恢复开放后,市、区民宗部门持续加大监管力度,对场所安全性、活动有序性、疫情防控措施执行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发现风险隐患立即整改;如存在风险较大的,暂停对外开放。三是强化内部防控。各场所组织专人对内部防控措施和设备设施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并按照“立行立改”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整治;需要上级部门沟通协调事宜,逐级上报推动解决。

  (供稿:深圳市民族宗教局,编辑:省民族宗教委 黄雯婷)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