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要闻 > 政务动态

新闻背景:法门寺唐代地宫与佛指舍利

  • 时间:2007-10-13 20:08
  • 资料来源:
  • 打印
  • 【字号:小
  • 大】
  • 分享到
    新华网西安5月25日电 随着陕西省岐山县法门寺唐代地宫1987年4月的考古发掘,世界唯一一枚佛指舍利在历经1113年后再次面世,并先后在泰国、台湾地区供奉,5月25日,这枚佛指舍利赴香港供奉。
    据专家介绍,法门寺唐代地宫的建制模拟中国古代帝王陵建筑,坐北向南,形状略呈长“甲”字形,为顶窑洞式石质建筑。整个地宫由踏步台阶、平台、甬道、前室、中室、后室、秘龛七部分组成,以石门间隔。地宫全长21.12米,面积为31.84平方米。唐朝几代帝王都曾对其予以修缮,唐懿宗时还加以扩建。人们经地宫口拾级而下至平台,由第一道石门进入甬道,甬道尽头是第二道石门。石门被两块石碑堵住,分别为有关地宫修建与供奉情况的《志文碑》与《物帐碑》。打开第二道石门便进入地宫前室。
根据发现的时间顺序,地宫前室阿育王塔里放置的被命名为第四枚舍利,中室汉白玉灵帐内的是第二枚舍利,后室八重宝函里的是第一枚舍利,而密室五重宝函里的是第三枚舍利。专家考证,4枚中只有一枚为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称之“真身舍利”或“灵骨”。其余三枚则称之为“影骨”。即第一、二、四枚舍利为影骨舍利,只有第三枚是“灵骨”。“影骨”也受到与真身舍利相同的供养,亦称之“佛指舍利”。
    真身佛指舍利发现于1987年5月10日。舍利为五重宝函所包裹。第一重宝函为铁质,出土时已锈迹斑斑,呈深褐色。第二重宝函是一个精美的银质鎏金函,函身雕凿有45尊造像,所以被命名为“四十五尊造像顶函”。函身东侧下方錾刻有“奉皇帝敕造释迦牟尼真身宝函”。第三重宝函是一檀香木函。木质已朽,其顶及函身都有银质雕花包角。第四重宝函是一副水晶椁。椁顶嵌有黄、蓝宝石各一颗。在椁盖上雕着观音菩萨坐像。第五重宝函是一个壶门座玉棺。玉棺放在雕花棺床之上。玉棺之内供奉的舍利就是释迦牟尼佛真身灵骨(为左手中指)。指节其色微黄,有裂纹和斑点。
     随真身佛指舍利一同出土的还有三枚“影骨”舍利。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