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要闻 > 政务动态

韶关市多措并举推动散居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 时间:2014-01-08 15:56
  • 资料来源:
  • 打印
  • 【字号:小
  • 大】
  • 分享到

    韶关市现有少数民族人口约5.5万人。除了乳源瑶族自治县外,始兴、武江、曲江、仁化、乐昌、南雄、翁源等县(市、区)是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其中农村散居少数民族人口3.1万人。近年来,韶关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和“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进步”的民族工作根本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积极想方设法,采取措施促进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切实解决散居少数民族群众的民生问题,有力地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一是积极争取资金,推进散居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韶关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在经济建设项目、专项资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安排上,对散居少数民族地区给予倾斜。各县(市、区)在中央、省级发展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散居少数民族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据统计,2011-2012年安排中央、省、市民族发展资金94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490万元,省财政350万元,市级财政100万元,用于支持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基础设施建设和种养项目扶持,包括修桥铺路、完善电力设施和饮水工程,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培训群众劳动技能,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种养业等,有力推动了散居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改善了群众生活水平。
    二是推广实用技术,提高散居少数民族生产技能。针对散居少数民族多以农林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状况,该市及各县(市、区)纷纷组织开展少数民族实用技术培训班,重点抓好农民农业技术培训等项目,增强村民科技致富能力,提高少数民族生产技术水平。加快经济结构布局调整,达到农业增效,群众增收的效果,为少数民族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开展劳动力输出就业培训,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
    三是发展特色农业,加快散居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步伐。该市少数民族地区依靠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发展步伐。如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积极引导群众组建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土鸡养殖、蚕桑种植、竹鼠养殖、灵芝培植等特色产业,大力培育石斛、蜂蜜等绿色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了以横岭村为中心的瑶乡土鸡养殖圈、以深渡水村为中心的蚕桑种植圈、以坪田村为中心的竹鼠养殖圈、以长梅村为中心的灵芝培植圈,“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四是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迁移安置。为加大对散居少数民族的扶持力度,解决散居少数民族群众缺田地、缺水源所造成的生产条件差、发展生产困难、生活水平低、发展路子窄等问题,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该市各有关县(市、区)有重点、有组织地实行了人口迁移异地安置工作,将居住在“两缺”村庄的散居少数民族贫困人口迁移至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落户,同时,想方设法解决散居少数民族林权和土地权属,使散居少数民族“两缺”人口较好地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生活水平,少数民族就医难、子女入学难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近年来,全市共异地安置迁移的散居少数民族545户,2282人。
    五是创新方式方法,改善散居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卫生状况。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着力推进文化设施覆盖工程,丰富少数民族群众业余生活;采取各种措施筹措资金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完善“学生营养工程”;认真落实少数民族考生优惠政策,为少数民族高考、中考学生升学落实照顾政策,增加少数民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高层次教育的机会,2013年,该市散居少数民族地区共有105名少数民族高考学生和241名少数民族中考学生享受了加分照顾;投入资金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完善卫生院硬件设施设备,110个散居少数民族村设置了卫生站,并配有专门的医务人员,99%农户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散居少数民族群众“看病难”、“保健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供稿:韶关市民族宗教局;编辑:办公室·陈彦成)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