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要闻 > 政务动态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提升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社会化水平

  • 时间:2018-06-27 11:36
  • 资料来源: 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 打印
  • 【字号:小
  • 大】
  • 分享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民族事务治理是城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社会化,应着力于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少数民族服务管理,实现城市民族事务治理从政府一元单向治理向政府、社会、公众多元交互共治的转变,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近年来,随着少数民族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的流动越来越活跃,广州市在接纳少数民族融入的过程中,在推动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社会化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探索,分析了工作形势,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提升工作的思路。

一、广州推动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社会化的探索

广州是一个少数民族散居城市。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发展,赴广州市务工经商的少数民族人口急剧增长。广州市的少数民族人口由最初的1万人增至目前的约82万人,民族成分由世居的汉、回、满、畲等10多个民族增加至56个民族成分齐全。来穗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持续增多,为城市改革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给城市管理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融入城市过程中存在着对城市生活和管理方式不适应、城市居民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某些生活和行为方式不适应、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对城市工作方式和管理机制等不能很好适应等“三个不适应”问题。广州市适应社会发展,积极推动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社会化,整合资源,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多种主体参与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的工作体系。

(一)强化党委政府统筹谋划,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把民族事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加强统筹谋划,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从“1234”着手,布局城市民族事务治理工作。“1”是指“确定一个重点”,即把建立完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作为重中之重。“2”是指“颁布两个文件,即2016年广州市委、市政府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市民族工作的意见》,以及由市民族事务管理部门制定《广州民族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3”是“建立三种协作”,即在横向上,市以及所辖11个区都建立了民族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加强横向协作;在纵向上,形成市、区、镇(街)、村(居)四级民族工作网络,加强纵向协作;在输出地和输入地层面,广州市与新疆、青海、四川等省、自治区有关政府部门签订协作协议,强化两头协作。“4”是指“完善四项机制”:一是联席会议机制,由广州市以及所辖各区定期召开民族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会议,由小组成员通报有关工作情况,研究解决相关问题;二是矛盾调处机制,成立了由18个成员单位组成的涉少数民族问题专项组,各单位开展协作互助,调处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三是经费保障机制,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六进”活动,扶持少数民族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四是检查督导机制,即把城市民族工作列入干部考核内容、纳入社会建设评价体系,定期开展检查,督促工作落实。  

(二)借助社会组织机构力量,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平台社会力量是落实国家政策的前沿平台,其参与城市民族工作的具体表现为,社区、社会团体、高校、科研机构、社工机构等积极介入民族事务治理相关工作。广州市在推动民族事务治理社会化工作中,始终瞄准“五个化”,注重发挥社会组织机构的积极作用。一是瞄准信息化即依托“社区网格”,构建信息化管理通道,使民族事务管理过程实现信息采集、事件处理和汇总反馈的完整闭合。二是瞄准“个性化即依托社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搭建“民族之家”、少数民族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站、法律援助工作站、志愿者服务队等个性化服务平台,开展民族团结宣传,加强沟通联络,提供个性服务,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融入社区。三是瞄准“专业化即设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联络站”,完善专业化管理队伍,以联系少数民族群众,掌握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情况,了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生活疾苦,针对他们开展法制教育,并协助他们处理矛盾纠纷。四是瞄准“常态化即指导建立“民族团结艺术团”等志愿队伍,经常性开展创建活动,进而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六进”活动落到实处。五是瞄准“科学化”即借力广州城市民族关系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资源,开展城市民族工作课题研究,为广州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三)发挥市场主体积极作用,引导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坚持把参与民族事务与解决“三个不适应”结合起来,在推动城市民族工作共建共治共享上,引导民族企业、工商户等市场主体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发挥积极作用。一是辅助开展教育宣传。在清真拉面店行业开展“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创建活动,把民族政策宣传嵌入到行业创建活动。二是辅助加强城市管理。例如,在举办“古尔邦”节等少数民族节庆活动期间,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发挥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企业的辅助作用,规范牛羊的屠宰行为。三是辅助参与服务社会。引导少数民族企业如广州格利蒙那小提琴有限公司、广州赛俩目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等为少数民族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开展救老扶孤活动。四是辅助开展援建工作。引导少数民族企业对口援建少数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如广州和藤医药有限公司对口支援西藏波密县的藏医药产业,广州承昌纺织有限公司与新疆喀什纺织企业开展股份合作。五是辅助调处矛盾纠纷。在少数民族工商户中发展30名回族代表、20名维吾尔族代表担任联络员,建立由70名律师组成的少数民族律师库,同时与3个律师事务所共同建立了6个少数民族法律援助站。

二、推进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社会化的形势分析

新形势下,推进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社会化,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既有基础和机遇,但也面临着系列挑战。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城市,在推进城市民族事务治理上具有比较好的社会基础。一是社会组织资源比较丰富。广州市现有社区网格2万多个,触角覆盖家家户户;有社工机构400多个、社工人员4万多人;有市级、区级民族社团14个;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二是社会力量参与热情比较高。广州市现有民族企业10多家、民族特色餐饮店2000余家。少数民族工商业主、行业领军代表、民族企业家等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意愿比较积极。三是社会服务专业化基础比较好。在民族文化艺术、少数民族语言翻译、社会调研、法律援助等方面,少数民族代表人士、懂民族语言的群众、少数民族律师、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有不可替代的专业优势。

但同时,作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较多的沿海城市,广州市在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社会化方面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一些干部群众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认识不足;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的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资源还不能全面满足日益增长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需求;社会组织、市场主体参与民族事务治理的机制还有待建立完善,参与民族事务治理的途径和形式还要不断探索和拓展;等等。

三、推进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社会化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水平”等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社会治理工作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为民族工作领域创新破题指明了方向。广州市民族工作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深化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社会化的探索研究,不断提升城市民族事务治理社会化水平。  

(一)进一步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宏观掌控,集中发力。地方政府处在从中央到基层的承上启下的位置,发挥主导作用,就是要领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摸清本地区实情,研究贯彻落实措施,制定政策规则,创新机制办法,统筹工作力量,抓好检查督导,实现中央决策指示到基层一线的全面高效落实。当前,广州作为我国重要中心城市,民族工作形势任务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多、方法路径有待探索、城市公共资源短缺、专业人员力量薄弱等现实状况,倒逼政府在宏观掌控上下足功夫。一要把关定向,把党中央的决策指示贯彻好,认真组织各级政府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民族工作的部署要求,深入分析本地区工作形势,研究贯彻落实措施。二要建章立制,把依法治理的政策规则制定好。在积极探索中逐步解决城市管理“碎片化”问题,抓好已有法规的贯彻落实,研究出台新的配套政策,加大民族理论政策宣传,加强分类指导,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三要统筹力量,把有关部门的力量整合好。不断加强“三种协作”,切实把涉及民族工作的政府部门力量统筹起来,把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力量调动起来,把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输出地政府部门联合起来,进一步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民宗部门综合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局面。四要整合资源,把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好。紧紧围绕“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内容,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以有限公共资源为少数民族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服务。五要加强督导,把民族政策落实好。联合政法、组织、统战、公安、教育、交通、旅游等部门,加强检查考核,通报督促整改,确保民族政策落实。积极协调完善民族工作部门、工作机制、补足经费和力量,并发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借助外力解决难点问题。  

(二)进一步激发社会协同作用,创建平台,发动群众。本着“政府搭建平台、社会力量唱戏”的思路,想方设法激励广大群众踊跃投身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之中。一要完善信息平台。不断完善广州市民族大数据平台功能,与广州市政务办网格信息平台实现对接,定期导入数据,加强基层网格员的民族工作素质培训,促进民族事务信息化管理通道更加顺畅。二要选树培养典型。深入挖掘社会力量参与民族事务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事迹,积极向上级工作部门推荐典型,以调动其他集体和个人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积极性。三要支持社团建设。逐步帮助民族社团解决无场地、无经费、无专职人员的“三无”问题,鼓励社团组织发挥联系广泛、扎根群众、民族感情深厚的优势,主动参与做好基层民族工作。四要开展常态合作。为保持社工机构参与民族事务的连续性、一贯性,民族工作部门和民政工作部门要开展常态化合作,把民族工作内容纳入到社工机构考核内容,把民族工作嵌入到社区家庭综合服务工作之中,实现对民族政策宣传、民族团结创建、民族群众个性服务的有效介入。五要深化研究领域。加强与中山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合作,就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分布和流动规律、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网格化能力等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精细化、科学化、现代化水平。

(三)进一步调动市场参与,因势利导,形成互补。加强科学引导,切实把市场主体谋求自身发展、参与民族事务、服务社会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使之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与政府、社会形成良性互补。一要发挥民族特色餐饮行业的优势。要紧紧依靠民族特色餐饮店扎根社区、覆盖面广的优势,引导经营主体文明经商、礼貌待客、广交朋友,充分发挥窗口作用,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二要积极引导市场主体配合政府工作部门加强城市管理。加强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联系,尝试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建立流动党支部,选拔培训讲政治、遵法纪、有威信的行业代表担任负责人,以主动配合城市管理为重点,定期召开会议,学习规章制度,强化自我约束,主动投身城市管理,自觉解决自身问题。三要发动爱心企业参与公益事业。把更多的企业和热心人士召集起来,对企业参与服务活动进行引导,在关爱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社区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四要拓展民族企业援建渠道。旅游开发、民族餐饮、特色服饰等行业是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有待发掘的产业,广州市民族工作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深入调研,挖掘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援建民族地区经济的工作中来,不断延伸民族工作触角。

(作者为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本文刊登在《中国民族报》2018年1月26日第6版,文章内容在转载时有所调整)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