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于11月22日在海南三亚开幕。自11月19日抵达三亚后,广东代表团各参赛队伍等纷纷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训练,力求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水平。
本次广东代表团由来自22个民族的419人组成,其中运动员308人。他们将参与花炮、珍珠球、蹴球、毽球、龙舟、陀螺、押加、独竹漂、高脚竞速、板鞋竞速、民族武术、民族式摔跤、民健身操以及本届运动会新增的攀椰竞速等14个竞赛项目,并在《同心共“竹”中国梦》等7个表演项目中一展风采。
广东运动员准备好了吗?一起来看看!
【花炮】
广东代表团花炮项目运动员在开展训练。
花炮原称“抢花炮”,是流行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的一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传统的抢花炮不限人数、队数,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无边界限制,具有较强的对抗性、娱乐性,深受各族群众的喜爱。每年农历三月三或秋收后,广西、贵州等地以村寨为单位进行抢花炮比赛,称为“花炮节”。
花炮比赛由两个队每队上场8人,在长60米、宽50米的场地内,以规则允许的行为,运动员手持花炮通过奔跑、传递,将花炮投入对方的花篮得分;并以阻截、抢断等技术反抢,阻止对方得分。在规定比赛时间40分钟结束时,得分多者为胜队。
广东代表团花炮项目有男运动员16人。
【蹴球】
广东代表团蹴球项目运动员在开展训练。
蹴球,原称“踢石球”,也被称为“脚下斯诺克”,是我国一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
按照竞赛规则,双方运动员用脚底“蹴”球,使球通过脚底向前移动,依据所“蹴”之球碰击对方或本方球的情况计算得分,以任一方先达到或超过规定分数决定胜负。
广东代表团蹴球项目有男、女运动员各2人。
【龙舟】
广东代表团龙舟项目运动员在开展训练。
龙舟源于民间龙舟竞渡,是中国传统体育活动。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龙舟活动表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如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龙舟、贵州清水江边的苗族独木龙舟、东北地区的冰上龙舟。
龙舟运动是一项集众多划手依靠单片桨叶的划桨作为推进方式,运用肌肉力量向船后划水,推动舟船前进的运动。参赛各队在各自赛道内同时起航,以龙头最前沿到达终点先后顺序决定名次。
广东代表团龙舟项目有男、女运动员各24人。
【陀螺】
广东代表团陀螺项目运动员在开展训练。
陀螺又称“打陀螺”“打老牛”,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福建等地区开展较为广泛。陀螺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1926年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灰土风岭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的文物,其中就有陶制的小陀螺。
陀螺是一项两队在比赛场地上,从守方旋放陀螺开始,由攻方将自己的陀螺抛掷,击打守方陀螺,将守方陀螺击出比赛场区或比守方陀螺在比赛场区内旋转的时间更长的比赛项目。比赛只计攻方得分,以当场比赛的累计得分决定该场胜负,得分多的队为获胜队。
广东代表团陀螺项目有男、女运动员各3人。
【押加】
广东代表团押加项目运动员在开展训练。
押加又称“大象拔河”,是一种趴着拔河的体育项目,在西藏等地广为流传。押加比赛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来源于牛拉犁时奋力向前的劳作过程。每逢节假日或农闲时,在牧场或田间,人们常常把背带或腰带连在一起,以游戏的形式练习或进行比赛。押加不是单纯比拼绝对力量或体重优势的项目,耐力、体能分配策略和动作技巧也十分重要。
押加比赛运动员按各自体重参加规定级别的比赛,比赛是由2名运动员在比赛场地上,将一条长绸布带做成的圆环分别套于颈部(带子从两腿间通过),四肢着地并背向对方,向自己的前进方向用力,以一方将置于两者之间的坠条拉过自己一侧的决胜线为胜利。
广东代表团押加项目有男运动员5人。
【独竹漂】
独竹漂是发源于贵州北部赤水河流域的一种民间技艺,原是当地人的水上交通工具,后逐渐发展为当地各族群众的娱乐、比赛项目。
广东代表团独竹漂项目运动员在开展训练。
独竹漂是一项由运动员赤足站立在漂浮于水面的单棵竹子(或形似材料)上,利用手中的划杆划水使其前进,以同等的距离内所用的时间多少决定名次的运动项目。独竹漂是一项具有技巧性的水上项目,可进行技能表演,又可进行竞速比赛,集健身、娱乐于一体,具有较强的竞技性、观赏性和娱乐性。
广东代表团独竹漂项目有男、女运动员各3人。
【高脚竞速】
广东代表团高脚竞速项目运动员在开展训练。
高脚竞速又称“高脚马”,也叫“骑竹马”,流行于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原本是当地群众在地面积水的雨季代步、涉水过浅河的工具,也可作为在海边涉水捞虾捞鱼的工具。
高脚竞速运动是由运动员双手各持一杆,同时脚踩杆上的踏镫,在田径场上进行的比赛,以在同等的距离内所用的时间多少决定名次。
广东代表团高脚竞速项目有男、女运动员各3人。
【民族武术】
广东代表团民族武术项目运动员在开展训练。
中国武术在国际上被称作“功夫”,是由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构成的攻防格斗技术,按照一定的运动规律组成套路和对抗两种方式。
民族武术比赛项目包括拳术、器械、对练三种,分为男子组和女子组。
广东代表团民族武术项目有男运动员2人、女运动员4人。
【民族式摔跤】
广东代表团民族式摔跤项目运动员在开展训练。
摔跤运动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民族式摔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因时因地因习俗而形成,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开展的所有摔跤活动形式和规则体系的集合。民族式摔跤具有严格的技巧与规则,将生活与生产、竞技与娱乐相结合,同时具有强身健体、增进情感交流的作用。
民族式摔跤比赛通常设有搏克(蒙古族式摔跤)、且里西(维吾尔族式摔跤)、格(彝族式摔跤)、北嘎(藏族式摔跤)、绊跤(回族式摔跤)、希日木(朝鲜族式摔跤)六种。
广东代表团民族式摔跤项目有男运动员12人、女运动员3人。
【民族健身操】
广东代表团民族健身操项目运动员在开展训练。
民族健身操是将具有民族传统风格和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身体活动与民族民间传统舞蹈元素融合的体育项目。除具备健美操的一般特性外,服装、动作编排、音乐选配等方面都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
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比赛项目分民族健身操规定套路、民族健身操徒手自选套路、民族健身操轻器械自选套路。
广东代表团民族健身操项目有男运动员4人、女运动员14人。
【攀椰竞速】
广东代表团攀椰竞速项目运动员在开展练习赛。
攀椰竞速源于海南当地群众爬树摘椰子的生活劳作场景,后来发展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摘椰子”比赛活动。该项目极具海南地方生产生活特点和海南民族特色,是一项集趣味性、娱乐性、竞技性为一体的体育活动。
攀椰竞速比赛要求运动员在9米(女子为7米)的天然椰子树或人工制作的仿真椰子树上进行攀爬,参赛选手自选攀爬姿势,爬到椰子树顶端并触碰计时按铃,用时最短者获胜。
广东代表团攀椰竞速项目有男、女运动员各3人。
【表演项目】
广东代表团表演项目《携起手来“加更勽” 》在进行比赛场地适应性训练。
广东代表团表演项目《米索扎》在进行比赛场地适应性训练。
广东代表团表演项目《赛烟盒斗蹲斗》在进行比赛场地适应性训练。
表演项目是指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除由主办方根据各地长期开展,并且具有较为完善的竞赛规则与裁判法,为大众接受而确定的竞赛项目之外,由各个参赛代表团根据所在地区特点,通过多年挖掘、整理,在保持本地区、本民族传统特点的基础上改编、创编的各种形式的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
广东代表团表演项目《竹竿挑起幸福来》在进行比赛场地适应性训练。
广东代表团表演项目《同心共“竹”中国梦》在进行比赛场地适应性训练。
在比赛中伴有音乐、鼓点或歌舞,集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和民族性于一体,统称为表演项目。设有竞技类、技巧类、综合类。
广东代表团表演项目《囍·趣》在进行比赛场地适应性训练。
广东代表团表演项目《犇犇犇》在进行比赛场地适应性训练。
广东代表团表演项目有男运动员76人、女运动员44人。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