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民互动 > 问答知识库 > 宗教天地

道教的发展历史与宗派

  • 时间:2025-05-26 11:00
  • 资料来源: 微言宗教
  • 打印
  • 【字号:小
  • 大】
  • 分享到

  道教是在汉代黄老道家理论基础上,吸收古代神仙家的方术和民间信仰而形成的一种宗教实体。“道教”即“道”的教化或说教,或者是信奉“道”,企图通过精神形体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宗教。作为一种宗教实体,道教不仅有其独特的经典教义、神仙信仰和仪式活动,而且还有其宗派传承、教团组织、科戒制度、宗教活动场所等。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道教的起源与形成

  道教形成宗教实体,大约始于东汉。东汉末年,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鬼神迷信等思想进行结合,产生了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等道教教团组织,这成为道教正式形成的标志。东汉桓帝、灵帝时期,早期道教奉持的重要经典《太平经》流行于世。汉灵帝时期,张角利用《太平经》传播道教思想,建立三十六“方”的教团组织,被后世称作“太平道”。五斗米道是东汉时张陵在西南巴蜀汉中地区(今四川及陕西南部)创立的民间道教组织,张陵设立“祭酒”统领民户,还规定诸弟子须轮流交纳米绢、器物、纸笔、薪柴等物,故称“五斗米道”。张陵自称天师,其子张衡称嗣天师,衡子张鲁称系天师,故后世称“天师道”。

  二、魏晋南北朝道教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经典教义、修持方法、科仪戒规和组织形式都逐渐发展完备,从早期的民间道教逐渐演变为宫观道教。东晋南北朝是道教新经典的造作和传播的重要时期。现存的道书多数问世于东晋中期以后,主要有《三皇经》《灵宝经》和《上清经》等三组经书,即道教的“三洞真经”。

  在这一时期,道教在上层士族社会得到广泛的传播。大量的门阀士族信奉道教后,对天师道进行了改造。其中寇谦之改造五斗米道的教义,创立了新天师道。此后道教获得北魏统治者的正式承认,成为官方宗教。

  出身于江南著名士族的陆修静整理道教经典,总括三洞,撰写《三洞经书目录》,建立了完善的经典教义与科戒仪式。其中,陆修静考证鉴别《灵宝经》的真伪,编制灵宝经目,撰写了大量的斋醮仪范著作,极大地推进了灵宝派的发展。

  随着《上清经》的问世与传播,道教形成了一个新的派别,即上清派。该派信奉元始天王(后改称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等神灵,以魏夫人或杨羲为开派祖师,主要传习《上清大洞真经》《黄庭经》等经典。南朝齐梁时期道士陶弘景编写《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等著作,整理弘扬了上清经法;又撰写《真灵位业图》一书,将道教信奉的众多神灵排定座次,编成图谱,使道教的信仰体系更加完备。陶弘景在茅山数十年,使得茅山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

  北魏初期,楼观道开始兴盛。北魏末年及西魏北周时期,楼观道以终南山为中心,在长安及华山在内的关陇地区传播。该派奉老君和关令尹喜为祖师,传习《道德》《西升》《妙真》等北方天师道经典,同时又传习南方的《上清》《灵宝》《三皇》等经文,其教义和方术具有融合南北、杂采诸家的特点。由于统治者的崇奉,楼观道在北朝后期成为北方新兴的大道派。

  三、唐宋元道教的繁荣与创新

  在帝王的尊崇和政府的扶植下,唐宋时期的道教达到全面繁荣。隋唐道教继承南北朝道教改革成果,以名山宫观为传播中心,重视经书符箓传授、斋醮仪式活动及修持炼丹养生方术,是典型的宫观道教。隋唐道观以茅山和终南山最为显要。道教的主要流派有上清派、楼观道和天师道等,其中上清派是隋唐影响最大的道派。

  道教内丹炼养术自唐末五代兴起,在宋元两代愈益兴盛,从而形成诸多派系。其内丹学说大多以钟离权、吕洞宾为祖师,故称“钟吕金丹派”。北宋后期,内丹学已渐趋成熟。到南宋与金元对峙时期,形成以内丹修炼为宗旨的两大道派,即兴起于金元之际的北方全真道派和流传于南宋境内的金丹派南宗。

  金元时期,道教内部发生重大变革,先后出现了太一道、真大道、全真道等新兴道派。其中,王重阳及其弟子们开创的全真道是北宋以后最重要的道派之一。其教义教制较天师道、上清派等旧道教有不少创新。全真道自王重阳七大弟子相继去世后,其门徒各立门户,繁衍出七个支派,其中以丘处机的龙门派势力最盛。而流传于南宋境内的金丹派南宗的道法与全真道有颇多相似之处。金丹派南宗创始人为北宋道教学者张伯端。张伯端著有《悟真篇》,阐述内丹宗旨及炼功方法,倡言性命双修,道禅融合,之后形成了以内丹修炼为主的金丹派南宗。随着元朝统一全国,全真道南传后,南宗徒裔纷纷归于全真门下,以王重阳所创门派为全真道北宗,张伯端派系为全真道南宗。此后,南北两派合并,全真道日益壮大。

  南宋符箓道教门派众多,但仍以传统的正一、上清、灵宝三大派为主,分别以龙虎山、茅山、閤皂山为本山,立坛传箓,称为“三山符箓”。宋元时期,符箓道教也出现了许多革新和变化,开始以内丹修炼与符咒法术相结合为改革趋向。在这一趋势下,产生了一些新符箓道派,如灵宝东华派、天心派、神霄派、清微派、净明派等。

  其中,正一派创始于汉末张陵,在道教诸派中历史最为久远。相传张陵第四代孙张盛在西晋时从中原迁居江西贵溪县龙虎山传教,其后子孙世代在此传道,形成天师道龙虎宗系。宋元时期,江西龙虎山正一派因受统治者的扶持而日渐兴盛。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诏命第35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符箓”,正一派从此取得统领道教符箓诸派的地位。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忽必烈召见第36代天师张宗演,命他主领江南诸路道教,次年又封其为真人。此后元朝历代天师嗣位,皆沿例赐封为真人。

  宋元时期是道教道派分衍和繁荣时期,但从元代中后期起,道教逐渐会归两个大道派,即正一道和全真道。

  四、明清时期的道教

  明清时期,道教延续以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道派为主的发展格局。虽出现零星新兴道派传承,但都是分别会归于正一道和全真道的门下。

  明清两朝,正一道的地位居道教各派之首。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封正一道第42代天师张正常为正一嗣教真人,赐银印,秩视二品。洪武五年(1372)又敕令天师张正常永掌天下道教事。明朝历代天师皆沿例袭封大真人。清初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比较重视道教,依明朝旧例封赠龙虎山张天师为正一真人,秩视二品。自乾隆起,张天师地位受到贬降,正一道的发展由贵盛而趋于衰落。

  明代全真道政治地位下降,教团发展受到限制,其势力远不及元代。在全真道各派中,丘处机开创的龙门派势力较大,但该派在明代也相当沉寂。清朝初年,全真龙门派宗师王常月传戒弘教,使沉寂已久的全真道出现了中兴景象。王常月弟子在东南江浙诸省开坛传戒,形成不少龙门支派。自清初全真道龙门派开始复兴,及至清末民初,全真道势力较大。

  (来源:微言宗教)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