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民互动 > 问答知识库 > 民族视野

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

  • 时间:2025-07-11 10:28
  • 资料来源: 中国民族报
  • 打印
  • 【字号:小
  • 大】
  •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必须全面、系统、整体加以落实。要以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为着力点,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图片

▲5月21日在四川省冕宁县拍摄的彝海结盟纪念馆。 新华社记者 尹恒摄

  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政治领导

  民族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必须从政治上把握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首先就要加强政治领导,把党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

图片

▲2024年12月16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览展示研讨会”在民族文化宫召开。谢一丁摄

  把党的政治立场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一百多年来,我们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政治领导,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把党的政治方向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我们党所要坚守的政治方向,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政治领导,就要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把党的政治原则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我国民族理论的基石。我们党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早在党的二大就提出基于民族平等原则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主张。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团结进步。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政治领导,就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

  把党的政治道路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一百多年来,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着眼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最大限度把各民族凝聚起来,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条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确保各族人民真正获得平等政治权利、共同当家做主人;这条道路正确把握维护国家统一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政治领导,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把各族人民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共创美好未来、共享伟大荣光。

  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思想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的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这一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思想领导,就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理解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但同时也需注意,发展并不自然而然带来民族团结,因此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实现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战略任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历史和实践证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不断增进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增进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巩固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资源配置,加强边疆民族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有序推动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组织领导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组织领导,要从完善工作格局、体制机制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政权建设等角度,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图片

▲2024年1月,学员在民族文化宫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来源:中央民族干部学院

  完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要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完善党领导民族工作的体制机制。要完善党委对民族工作的决策机制,提高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明确各级党委在民族工作中的主体责任,推动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体制机制;完善监督考核机制,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要按照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的标准,加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要更加重视、关心、爱护在条件艰苦地区工作的一线干部,重视培养和用好少数民族干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手中。

  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基层政权建设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要明确基层政权在民族工作中的职责定位,夯实基层基础,确保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到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加大对民族地区基层的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和办公条件。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鼓励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来源:中国民族报)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