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全国民委主任会议在北京召开,河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区民族工作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作了交流发言。
河北:把史料汇编打造成优质工程
河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中央部署要求,把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河北卷》作为重要文化工程,坚持高位推动、高标落实、高效转化,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坚持高位推动,把准编纂工作政治方向。一是列入省委议事日程。近两年,河北省委常委会11次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将“充分挖掘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资料”写入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二是实行专班推进。成立编纂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从10家高校科研院所遴选51名专家学者组建课题组和7个分课题组,将编纂工作经费列入省级财政预算。三是切实贯彻正确史观。多次召开编纂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课题组培训会,组织相关同志赴京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强调要正确处理学术与政治的关系,精准把握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和“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坚持“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把准编纂工作正确方向。四是凝聚编纂工作合力。加强区域合作,与京津签署《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合作协议》;加强部门协同,与河北省文物局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做好文博资源研究发掘;加强系统联动,明确省市县民族工作部门责任,全力做好协同配合。
坚持高标落实,把好编纂工作质量关。一是资料收集力求“全”。以分课题组为主,在各级民族、文物、档案、教育等部门支持下,广泛收集传世文献、出土文献、文物资料、地方史志等,扫描资料6万多页3000余万字。经甄别整理,初选传世文献211万余字,考古资料47万多字,图片资料743幅。二是查询方式力求“快”。依托河北师范大学开发“三交”史料文献数据库,分为文献资料、金石碑刻等10个板块,已收录文献近万条。从全省博物馆中遴选反映“三交”史实的代表性文物200多件,辑印图册供课题组选用。三是文稿把关力求“严”。在编纂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实行编纂业务首席专家负责制,分课题负责人分口把关,认真落实编纂规范和体例样章要求,形成河北卷初稿12册258万字;举办专家审读会,8名高校专家分时代审阅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四是工作指导力求“细”。河北省民委建立工作台账,每月汇总研判工作进展。
坚持高效转化,抓实“五个一百”工作举措。一是建设百人研究队伍。依托高校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和5个研究基地,组建民族工作专家委员会,参与建设京津冀理论研究高端智库,全省研究队伍超百人。二是推出百项研究成果。鼓励专家学者聚焦主线开展研究,发表论文128篇,出版专著18部,1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省级优秀社科成果奖9项。举办“承德与清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讨会”。三是培育百个教育实践基地。依托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等,讲述各民族交流互鉴历史故事。承德博物馆“望长城内外——清盛世民族团结实录”展览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邯郸市建设民族团结园,运用成语典故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四是打造百个旅游促“三交”样板景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景区整体规划、展陈展示、讲解体验,3个项目获批全国旅游促“三交”计划试点示范项目。五是创作百部反映各民族“三交”的文艺作品。近两年,累计创作相关文艺作品210部,电视剧《最美的青春》、歌舞剧《情系巴音郭楞》、话剧《塞罕长歌》等产生了广泛影响。《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实景演出2023年共举办234场,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
广西:凝心聚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2023年,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传承弘扬广西各民族“团结基因”,始终把“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摆在首要位置。广西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融入血脉、刻进基因、坚如磐石。广西精心呵护各民族团结和谐、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构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各族干部群众更加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一是深化理论研究。成立以自治区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领导小组,在国家民委支持下对广西民族团结进步成功经验进行理论提升,在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加强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研究基地建设,扎实推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广西卷》编纂工作,阐释好、发展好广西各民族“团结基因”。二是加强宣传教育。举办新闻发布会,就广西加快示范区建设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大力推广“道中华”文宣品牌,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三是积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北京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举办体验展示活动,配合办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着眼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推进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三个意识”,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一是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14个地区和单位入选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获得示范市命名的设区市占比上升至71.4%。自治区党委、政府命名第六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295个,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499个。二是全面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持续实施“三项计划·桂在行动”,办好自治县县庆活动,加强城市民族工作,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三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建设。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地方性法规,推动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条例》,扎实稳妥调整完善民族政策法规。
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三个意义”,切实担负起广西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使命和任务。广西切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改革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一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深入开展服务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深化产业园区改革发展行动、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行动、深化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等“四项行动”,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二是着力改善民生。全区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八成左右,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等,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问题,以民生改善促进人心凝聚。三是指导、推动各级各部门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落实到经济、教育、就业、社区建设、文化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等各项工作,形成全区上下共同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合力,不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
贵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贵州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领会“两个结合”重要意义,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作为重要战略任务,以系列主题文化活动推动走深走实。
强化思想引领,让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能落地”。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贯穿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全过程。一是抓学习强认识。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省委意识形态和高质量发展目标考核、省委省政府综合大督查、省人大民族区域自治“一法两规定”执法检查、省政协民主协商和民主监督重要事项,全力推动理论学习和思想宣传全覆盖。二是抓研究强阐释。积极组织开展党的创新理论阐释,形成调研成果334篇,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128篇,11项成果获贵州省人文社科一等奖。举办学术交流会,邀请1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研究”等主题深入研讨。三是抓教育强引导。举办各类专题班,培训干部1.2万人(次);开展“五旗五徽五认同”主题教育,覆盖中小学生600万人(次);举办“同心营”、征文演讲比赛等融情交流活动,参与学生达2132万人(次)。围绕主线创作宣传片,运用传统阵地及新兴媒体矩阵立体式传播,让600多万名干部群众受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持续推进“双语宣讲”“和谐家园”演出等大众化宣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在贵州大地深入人心。
强化平台建设,让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可操作”。着力围绕将党中央的部署要求细化为群众看得懂、听得清、能参与的具体项目,推动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向实体转化。一是主题活动作示范。承办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主题文化活动—贵州篇,开展理论宣讲、文艺演出、体育赛事、课堂教学、文博展示、民俗活动等,探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贵州路径,超10万名各族群众参与。二是赛事平台聚人气。创新“村BA”“村超”“路边音乐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突出各民族共享共乐,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引导各族群众共同唱响《爱我中华》《我的祖国》等歌曲,在观赛事、品美食、赏歌舞、游美景中受到沉浸式、体验式教育。“村BA”“村超”火爆出圈,全网浏览量超过300亿人(次)。三是展会节庆赋内涵。持续办好数博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州县庆等活动,在凝聚共识中构筑共有精神家园。充分挖掘各民族服饰在材质、技法、图案等方面蕴含的共同元素,参展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项目,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旋律。
强化守正创新,让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有成效”。围绕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扎实开展弘扬中华文化主题活动。一是增强文化认同。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到北京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学习借鉴经验,深度挖掘民族古籍中的共同体内涵,精心打造《典阅贵州》专题片22个,把宏大理念转化为鲜活故事以浸润人心。二是规范叙事表达。认真组织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贵州卷》,深度挖掘汉代先贤尹珍“北学中原”、明代奢香夫人“开凿驿道”、思想家王阳明“以信止战”维护大一统、促进大交融等精彩故事,指导各地展馆、景区规范叙事表达,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三是创新推动传播。依托“道中华”宣传平台,对大松山墓群考古物证发掘进行全程直播,见证中国西南古代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推出《有朋自远方来》专题节目,覆盖阿拉伯和北非地区5亿多名观众,并通过美联社、德新社等国际媒体传播9000万多次,海内外各类社交账号传播3亿多次。制作播出《语言文字之美》专题节目,全媒体平台播放量超1.7亿次。
广东:将主线贯穿各项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广东常住人口超过1.26亿人,少数民族人口475.21万人,其中外省流入的少数民族人口405.77万人。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大省,广东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时提出“广东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嘱托,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穿到广东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让各族群众在广东进得来、留得住、融得进、过得好。
高位部署推动民族工作,健全民族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各民族更好融入广东。广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省委民族工作会议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推进会、全省城市民族工作会议,部署推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行动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重点任务,省人大修订《广东省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牢牢把握主线,以共同奋斗促进民族交往、以语言相通促进民族交流、以心灵相契促进民族交融,把大湾区发展与省内外民族地区发展一体筹划,努力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促进各民族在共同奋斗中互嵌。秉持“来了就是广东人”的理念,以高标准优化公共服务资源,为进城各族群众创造更好发展条件,使各族群众在广东安居乐业。一是真心敞开融入城市大门。面向域内各族群众,发挥广州、深圳、东莞“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市”的带动作用,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全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并指导解决办理居住、就业、就医、社保、子女就读等民生问题;将民族事务纳入“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将民族类审批事项融入一体化平台,“最多跑一次”,为各族群众提供规范、快捷、均等化的公共产品与服务。二是用心解决融入城市难题。各市设立石榴籽工作室、籽籽连心议事亭、法律服务中心等200多个,在语言学习、心理适应、法律援助等方面对困难人群给予关怀。佛山市鼓励企业和基层民族团结进步组织探索建立“政企村居+N”工作机制,促进外来人员参与当地社会治理、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并向全省推广。支持零散务工人员中的党员组建临时党支部,使各族群众反映诉求更顺畅,解决问题更快捷。三是暖心提升融入城市能力。2018年以来,全省持续开办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语言文化政策培训班,共有14万多人(次)参训,助力他们更好融入城市生活。
紧扣主线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形成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全省各地社区新建、修复了一批民俗博物馆,如广州南越王宫博物馆、三元里古庙、东莞民族婚俗微雕博物馆、清远瑶族博物馆、茂名冼太庙、揭阳三山祖庙等,使之成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场所。创作以赵佗和辑百越、冼夫人维护统一为主题的《南越宫词》《谯国夫人》等电影作品,均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广州市推出100多期《民族同心圆》专题电视栏目,深圳市打造民族题材电视剧《都是一家人》等,引发各民族心灵共鸣,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加强城乡规划布局和对口支援工作,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互嵌式理念规划建设广东北部生态区“岭南民族特色高质量发展廊道”,投入780万元编制廊道总体规划;建立重点项目库,谋划一批专项债项目,串联广东民族地区3个自治县、7个民族乡、167个少数民族聚居村以及沿线非民族地区13个县,着力打造各民族互嵌式共同发展示范带,将其建成珠三角城市群的“后花园”“康养谷”“旅居地”。以珠三角发达城市为主体深入开展援藏、援疆和粤桂、粤黔东西部协作,在受援地打造了疏附工业城、草湖工业园等,带动当地数十万群众就业,推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