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要闻 > 图片新闻

法量大和尚带队前往湛江开展“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宣讲活动

  • 时间:2023-11-21 11:10
  • 资料来源: 六榕寺
  • 打印
  • 【字号:小
  • 大】
  • 分享到

转存图片

  2023年11月19日,法量大和尚带队前往湛江,开展“2023年广东省佛教界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宣讲团巡回宣讲活动”。

  本次活动由广东省佛教协会主办,旨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重要论述精神,扎实推进我省佛教中国化进程,以讲经弘法方式,推进崇俭戒奢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在全省佛教界营造健康、向上的和谐氛围。

  湛江市宣讲团由领队法量大和尚和组员贤开法师、宏戒法师组成,宣讲活动由湛江市佛教协会协办、霞山区镜华庵承办,法量大和尚向湛江市佛教界人士作了题为《始终自觉在教义思想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时间、空间、个体为轴心深入推进我国佛教中国化的思考》的宣讲,湛江市佛教协会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各寺庵负责人、全市佛教教职人员、护法居士及信教群众悉来参加活动。

  法量大和尚从时间纬度、空间弘扬、个人实践共三个轴心,详细阐述如何理解“佛教中国化”涵义、如何深入推进佛教中国化进程、如何将“佛教中国化”历程贯彻言行举止,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参加宣讲活动的各寺庵负责人、教职人员及信教群众纷纷表示,法量大和尚的宣讲深入浅出,义理甚深,大家深受启发,获益良多。今后将继续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坚定不移拥护党的领导,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在净化人心、涵养道德、和谐社会、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等方面努力发挥湛江佛教界的积极作用。

  以下将宣讲稿全文刊出,供大众阅读学习。

始终自觉在教义思想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时间、空间、个体为轴心深入推进我国佛教中国化的思考

(2023年11月19日)

释法量

  2021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引导和支持我国宗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增进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在宗教界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有针对性地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

  按照这一指引,广东省佛教界成立“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宣讲团,在各地佛教团体、佛教院教和佛教活动场所开展宣讲活动,以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目的就是要通过不同主题,从不同侧重点,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自觉团结佛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历史自信,简牍盈积。

  佛教传入中国,千百年来,与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文化相行相伴、契理契机、互鉴交融、彼此修睦。唐代以来,以禅宗为首的八大宗派佛教牢牢植根在民族历史文化的沃土之上,全面对印度佛教加以继承思辨吸收,最终转化为具有中华文明智慧的大乘佛教。

  “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是佛教中国化的核心要旨,缘起教义使佛教在中国不同历史进程中都能自觉站稳宇宙天下观、社会道德观,满腔热忱地不断适应国家发展、时代要求、文化特点、人文情怀,顺应实践地不断自觉与社会同进步共进退。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调研时提到:“中国要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靠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如果缺少了佛教,就没有那么灿烂多彩。”佛教中国化,是佛教发展必由之路,也是时代发展必然要求。佛教中国化进程,早已形成佛教独特的表达语言与出世智慧。如禅宗,历经千年,历久弥新,具有丰富生活性、实践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看一花开五叶,促曹溪天下传。

  今天,我宣讲的主题是“始终自觉在教义思想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时间、空间、个体为轴心深入推进我国佛教中国化的思考”,从时间纬度、空间弘扬、个人实践共三个轴心,谈谈如何理解“佛教中国化”涵义、如何深入推进佛教中国化进程、如何将“佛教中国化”历程贯彻言行举止,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一、从时间维度上,推进佛教中国化的深入进程

  在探讨“佛教中国化”的甚深涵义前,首先要清楚回答什么是“佛教中国化”,什么是真正的“佛教中国化”。

  “佛教中国化”不是简单的“佛教在中国”,而是印度佛教经过一代代中国佛子的阐释、创造,生根发展成全新形态的佛教——中国佛教。不同时代的“佛教中国化”有不同历史内涵:隋唐时代的宗派成立、晚明时代的丛林改革、近现当代的“人生佛教”“人间佛教”等。佛法在人间,就意味着佛教在人间,就意味着不离世间觉,这是中国佛教始终在中国化道路上的自觉觉他。我们总结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佛教在人间的随缘自觉道路,可知佛教中国化是一条永远在路上的视景察形,是佛教在中国至今始终葆有活力的顺木天性。

  远远视影,深入察形。

  佛教的中国化不是过去时,而是永远的时代进行时,仰望高崖的将来时。

  新时代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内涵究竟是什么?究竟包含什么?我想现阶段展示中华文化、促进真善大美为根本所在。

  从国内侧来看,寺院作为传播佛教文化、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自觉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关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正信要求、做好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行阐释,在以德治国中起到佛教界特殊之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中起到佛教特殊之用,这方是佛教中国化时代化团结奋斗之本。

  从国际侧来看,世界正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应对处理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中,中国声音越来越被世界所倾听。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到: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尊重”“慈悲”“包容”“平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恰是解决世界性难题的良方金策。

  2023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会见纪念中国佛教协会成立70周年座谈会代表时讲到,“要积极推动佛教对外友好交流,讲好中国宗教故事”。佛教界更应以时不我待加刻不容缓做好此事。佛教界必须以责任和担当之勇,在行动上加快新时代佛教中国化进程,让佛教不仅是中民优秀传统文化,更成为中国当代优秀文化的传播载体,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独特的功用。

  赵朴初居士曾指出:“中国佛教必须而且能够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或相协调。……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或相协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角度看,始终处于辩证的互动中。所以,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正在进行时的现实必然。

  我们佛教界要以积极进取、如法合规、永不松懈的精神态度,回应时代要求,持续开展佛教中国化实践,遵纪守法、遵规守戒、正信正行、勤劳奉献、慈爱利他,从实质上发挥出佛教中国化的价值。身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我们,定为社会和谐、昌隆国运,安乐人民,和平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

转存图片

  二、从社会环境上,如何推进佛教中国化进程

  从时间维度上我们理解佛教中国化必要顺应历史进展、必要适应历史时代进程。今天,我们该如何在当下社会进程、社会环境中,推进佛教中国化进程?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宗教界弘扬爱国精神,讲大局、讲法治、讲科学、讲爱心,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宗教界过往工作的充分肯定,又是他对新时代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提出的更高要求、更大期冀。在新时代推进佛教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中,我们要以“四讲”为抓手,深刻理解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讲大局、讲法治、讲科学、讲爱心”这四讲,第一讲是讲大局。什么是大局呢?大局就是保障全局发展的大原则和大方向。大局不是区域性的,不是行业性的,不是一时一事、一地一己的得失。

  不同时代,内涵不同。

  我们所处新时代,大局就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事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宏大叙事面前,我们佛教徒一定要有弘高视野、深远目标的自觉,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结合实际抓好落实,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今天,我们再一次重温“四个意识”,它是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增强政治意识,就是要始终做到坚定听党话、跟党走,坚定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崇尚高线,不逾底线。增强大局意识,就是要跳出一时一事、一地一己的局限,做好本职工作,全面从严治教,促进全局整体事业平稳发展。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在中国的土地之上理直气壮、毫不含糊地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增强看齐意识,就是要真正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敢于担当、肩负使命的鲜明品质。

  “四个自信”是指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道路自信,就是要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坚定理论自信,就是要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表现,是指引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和行动指南;坚定制度自信,就是要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自信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记忆和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和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

  “两个维护”是指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原因,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就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是最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和“两个维护”就是我们“讲大局”的具体体现。佛教界要发挥“无我”精神,善于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善于围绕党和国家大事,认识和把握大局,自觉做好佛教各项工作。

  “四讲”的第二讲是讲法治。讲大局必定要讲法治,我们的大局是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这一切,都要以法治作为保障,只有人人自律自重,人人遵纪守法,才能共同实现国家繁荣昌盛。

  其所精诵,终身不忘。

  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为什么要讲法治,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首先,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都是国家公民,都平等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也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履行相应义务。我国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无论信仰何种宗教,都不应触犯法律法规,做出违法之事。

  其次,佛教存在于社会之中,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因素密切相关,佛教关系包括党和政府与佛教、社会与佛教、国内不同宗教与佛教、我国佛教与外国佛教等诸多方面内容,佛教团体、佛教活动场所和佛教活动均不同程度涉及公共领域,因而佛教事务不完全是佛教内部事务,必须用法律法规来管理和调节,不应存在法外之地、法外之人、法外之佛教。

  再次,提高佛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发挥法律规范和调节作用,是全面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也是正确处理佛教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管理佛教事务被纳入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之中,这也迫切要求在法治轨道上开展佛教工作。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高举民族大团结旗帜,依法妥善处置涉及民族、宗教等因素的社会问题,促进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谐”。

  “四讲”的第三讲是讲科学。科学和佛教,在很多现代人眼中,似乎是对立的、矛盾的。这个观点不对,我们必须旗帜鲜明予以厘清。科学有广义科学和狭义科学之分。

  广义科学是所有涉及研究人与自然交互行为规律的学科,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哲学等。从广义科学定义来看,佛教本就属于其中的一个学科。狭义科学仅指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与其存在形式的关系,是与人的意识和信仰无直接相关的学问,它主要通过实验或调查验证来研究。如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

  我们就狭义科学来说,佛教和科学也决不是对立的。这一点,许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都有论述。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里表述:“尽管宗教的和科学的领域本身彼此是界线分明的,可是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牢固的相互关系和依存性。”北京大学教授楼宇烈先生在《面对当今科学时代,佛教定位何在》中表述:“很多科学家在他们的科学研究和实践中,从宗教中,包括佛教的教理和思维方法中,获得许多的启迪,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佛教“缘起”论认为世界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事物,也不存在造物主,就是一种非常科学的态度。所以,即使从狭义科学来说,佛教与科学也不是水火不相容,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我看来,甚至未来随着科学进一步发展,或许会以“科学”的方法,能够证明在科学和佛教的尽头和顶端,趋向一致。

  “四讲”的第四讲是讲爱心。自利利他,慈悲济世,这是佛教界的传统。“讲爱心”是佛教界提倡最多、做得最好,也最广为社会公众认可的。我们更应继承和发扬佛教这个光荣传统,让佛教的慈悲爱心广布于众。

  佛教传入中国,“慈善”二字便与之结下不解之缘。佛学要典《大智度论》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能使一切生命体感到快乐,称为“大慈”。这种解释与中国固有传统中对“慈”的解释如“恩被于物”“恻隐怜人”不仅毫无冲突,而且显现出相互融合的浓厚基础。在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融合的日用而不觉过程中,慈悲意识与慈善事业一起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进入近代社会前,中国大量慈善事业都是与佛教慈悲意识分不开的。在现当代,佛教慈悲意识在中国慈善事业中有非常大的贡献。佛教将“善恶因果业报”的观念引入慈善事业,对推动更多人以“行善事、得好报”的广义功利目的投入到现实社会慈善工作中,起到了推波助澜之效用。

  我们佛教提倡最崇高的慈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最崇高的慈爱与无条件最宽泛的悲悯是无分别的,果报已不再是慈善目的。比起一般“行善得报”,又是另一番境界。《大智度论》中将慈悲分为三类,非常精辟:一是生缘慈悲,又作有情缘慈、众生缘慈。即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此乃凡夫之慈悲。二是法缘慈悲,指开悟诸法乃无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系无学(阿罗汉)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萨之慈悲,又称中悲。三是无缘慈悲,为远离差别之见解,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此系佛独具之大悲,如见到穷苦人饥寒交迫,发心解除他饥寒之苦,这样缘实有的众生起悲心,就是众生缘悲。见到实际没有“人我”,只是念念不断地由惑业生苦的蕴,见到这个在惑、业、苦中辗转循环的苦蕴而生悲心,就是法缘悲。再进一步,虽然万法本性空寂,但众生像梦幻一样在自相迷乱中受苦,证得万法体性空寂后,无缘的同时而能利益众生,这就是无缘的悲心。

  可以说,佛教是圆融的,含摄了世间善法。它并没有丝毫否定世间善法,而是运用佛法般若智慧,将人间至善升华于无碍之境。

  我们在讲爱心的,还要注意与“四讲”中的其他三讲,即讲大局、讲法治、讲科学并行无碍。讲爱心就是讲大局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充分发挥佛教慈悲精神,就是在为中华民族大局贡献佛教特殊作用,发挥以德治国的重要作用;讲爱心的同时讲法治,就是始终坚持以法为依,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利用合法收入开展公益慈善活动,是宗教界的优良传统,也是佛教界弘法利生的一贯做法。

  佛教慈善组织一切活动必须服从《宪法》《慈善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办事,规范实施。坚持把维护国家利益摆在首位,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确保在法律和政策许可范围内开展活动,决不搞以慈善活动为名传播佛教,自觉抵制各种以开展公益慈善活动为名进行的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以及其他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我们佛教界不接受境外附带政治宗教色彩的资助;我们佛教界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规范筹集善款,杜绝商业化。

  值得一提的是,讲爱心也要讲科学。佛教慈善要有规范运作机制,逐步建立健全的管理和运行机制,严格规范财务管理,坚持科学运作,加强档案管理,全面登记各种活动,保证资料完整性、真实性。加强与有关部门、其他社会团体的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通过先进的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工具,实施精准救助。

  通过掌握信息,实施精准帮扶,做到哪里需要帮助,提升慈善工作社会公信力,推动佛教公益慈善活动的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

  我们以“四讲”为抓手,就是要让新时代推进佛教中国化的具体实践能够有根可倚、有据可依、有理可循,这是佛教中国化在当今时代、现今社会实现“用力多者收功远”的重要基础理论依据。

转存图片

  三、作为宗教界人士,如何为推进佛教中国化贡献力量?

  从历史发展、时间维度上理解把握佛教中国化的特质后,身处当今时代,如何在社会环境中顺应潮流作出有历史定义的阐释,现在推及到作为佛教界人士的个体,该如何为推进佛教中国化贡献力量呢?答案就是:

  性理精微,格物通典。

  作为爱国佛教团体和信教群众,思想深处必须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思想深处必须高举爱国爱教精神旗帜,从根本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敢于“为难”自己、坚持“为难”自己,就能激发巨大潜能,最终全方位准确认识佛教中国化极端重要性。

  2023年2月28日,国家宗教事务局原局长王作安在《中国民族报》第7版发表题为《最大限度团结信教群众》的文章,文章提出:立足于最大限度团结广大信教群众,有效防范宗教领域重大风险,创新推进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应有贡献,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一份合格的宗教工作答卷。

  文章披露:“习近平总书记无论是在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讲话中,还是在深入各地考察宗教工作过程中,都十分关心广大信教群众,一再强调要尊重群众宗教信仰、最大限度团结信教群众、耐心细致做信教群众工作。”

  内化于心,转化于行。

  作为宗教界人士,要最大限度团结信众,要最大限度深刻领会关于统一战线的重要论述,要最大限度动员广大佛教信众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想、一起干;要最大限度积极引领广大佛教信众拥党爱国、学法守法、正信正行、爱岗敬业,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贡智献慧;要最大限度引导信众正确处理国法与教规的关系,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公民意识,助力法治国家建设;要最大限度加强三大语系佛教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最大限度坚定维护祖国统一、国家安全、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民族和睦;要最大限度依法科学保护佛教文化遗产,传承、弘扬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经历风雨,强壮筋骨。

  在过去,我国爱国佛教组织和信教群众为我国社会发展做出过历史贡献,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要不忘初心,继续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非凡事业之中,更要觉悟奉献,继续在持续前进中叠加佛教在宗教修养、慈善公益、安贫乐道、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榜样范式效用,更要以知恩报恩的情怀,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信仰追求,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以发扬中国佛教优良传统,践行佛教在人间的思想,推进新时代佛教中国化行稳致远,推动新时代中国佛教健康传承。

  固本培元,守正创新。

  赵朴初居士曾指出:“中国佛教具有全面性、丰富性、广延性三个特点,发扬中国佛教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以利于我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应当发扬中国佛教注重学术研究的优良传统,以利于我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当发扬中国佛教国际友好交流的优良传统,以利于我们积极参加增进同各国人民友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

  赵朴初居士之思想,不仅从宏观历史的角度高度概括了中国佛教的鲜明特色,而且为当代中国佛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佛教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历史过程,需要我们坚持守正创新、固本培元的文化创新动力,建立有深度而广泛的文化交流机制,需要我们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入挖掘佛教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不断探索新方法、实践新路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要揭示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将佛教的经典教义、修行实践、建设人间净土的理想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圆融在一起,将传统的佛教教义融入时代精神的主流,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支撑,同时,努力夯实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基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今天,在全面理解“佛教中国化”的涵义后,认识了如何深化推进佛教中国化的进程后,理解了如何将推进“佛教中国化”历程贯彻于一言一行后,剩下的就是“跟我上”还是“给我上”的高下立判。唯有坚持当先锋,唯有做表率,才能战胜艰险,最终锻造成为政治上靠得住,佛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合格的佛教教职人员。

  谢谢大家。

640.jpg

  (来源:六榕寺)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