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动态要闻

畲族“村晚”里的中国年

  • 时间:2025-02-12 18:30
  • 资料来源: 南方+
  • 打印
  • 【字号:小
  • 大】
  • 分享到

  一场“村晚”,把藏在深山的嶂背畲族村重新拉回公众视野。

  2月11日晚7时30分,2025年全国“四季春晚”惠州博罗嶂背村示范点晚会拉开帷幕,舞台以嶂背畲族小学、畲族文化传承馆为背景,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等多个平台同步直播。

  这个习惯了安静的少数民族村庄,首次在全国舞台露面,为了这场全程90分钟的“村晚”,嶂背村的表演者们已经忙活了一个多月,“甚至连‘年’都囫囵地过了”,就想给全国观众呈现来自嶂背畲族的精彩中国年。

来现场观看畲族“村晚”的观众数量众多。南方+记者 梁维春 摄

来现场观看畲族“村晚”的观众数量众多。南方+记者 梁维春 摄

  “高山流水”“敬贺彩带”“快乐竹竿”“畲族婚嫁”等畲族传统民俗节目相继登场,嶂背村的村民们试图在有限的时间里,将畲族的历史、文化和风情一一展现。

  演出时,博罗嶂背畲族小学教学楼二楼三楼还站了数十名挤不进现场的村民。这一舞台附近的高点,成了他们观看晚会的有利位置。教学楼有1米左右到围栏,几名小孩由家长抱着,兴致勃勃地看晚会。

“山哈”的祈福

  晚会开始,高亢激昂的鼓点过后,十几位畲族姑娘从舞台两侧缓缓走来,为台下的客人献上彩带和美酒,表达畲族人最热烈的欢迎和祝福。

  时间回拨到2月10日下午,距离“村晚”开始还有一天。

  刚刚吃过午饭,表演者韦钰就早早来到了嶂背畲族小学——畲族“村晚”的举办地。

  她参演的第一个节目是《山哈祈福》,节目中,她身着青蓝色调的畲族服饰,与其他人一起表演特色祈福仪式。

  从今年1月接到通知以来,除了春节假期,排练几乎没有中断过。即便如此,这场以村民为主体表演者的晚会,筹备过程依然充满了紧迫感。

  “时间紧、内容多,排练经常从上午9点半一直持续到下午。”作为舞台策划者之一、博罗县文化馆副馆长刘维对参演村民的热情感到惊讶,“他们都没有报酬的,只是为了展现自己的民族文化,自愿腾出时间来练习歌舞”。

  畲族的歌舞习俗,大多诞生于“三月三”祭祀庆典。不过,在今天的嶂背村,已经没有人知道畲族传统祈福仪式的真正环节。表演者合计了一番,最终决定加入其他更为人熟知的祈福仪式。

身着畲族特色服饰的嶂背村民,在展示当地的酒文化。博宣供图

身着畲族特色服饰的嶂背村民,在展示当地的酒文化。博宣供图

  值得庆幸的是,这里的畲族人依然记住了一些重要的常识。比如,“山哈”是畲族的自称,音同“山客”,本意为“山里的客人”。

  听起来颇有疏离感的这一自称,源自这个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悠久的迁徙历史:他们一度定居在地处罗浮山北麓的嶂背畲族村,直至上世纪60年代,他们仍然隐居于深山老林之中,过着疏离于时代的生活。

  在随后的年月里,嶂背畲族人继续移居,却始终没有离开罗浮山的怀抱。他们分散在山脉之间,稀疏地聚拢成了博罗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即便到了今天,嶂背村的交通仍然算不上便利——这儿距离最近的高速口有20公里,开车至少要走上半个小时。

  在嶂背村老村支书雷玉英记忆中,早年间,村里人人家中都挂有一幅狗头人身像。这是传说中畲族祖先盘瓠的形象,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多村民至今保留着不吃狗肉的习俗。

  当然还有一些来源不明的文化现象,譬如竹竿舞,也成了“村晚”的表演节目之一。来自嶂背村的表演者们迎着鼓点,手里推着竹竿撞击发出清脆的声音,脚下的舞步迅捷而有力。

竹竿舞是畲族的特色民族艺术之一。南方+记者 梁维春 摄

竹竿舞是畲族的特色民族艺术之一。南方+记者 梁维春 摄

  畲族是我国传承历史最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曾是广东东部最大的族群。

  1000多年前,畲民从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出发,历经千辛万苦,逐渐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地,甚至远至贵州和四川。

  如今,90%以上的畲族人居住在福建和浙江的广大山区,其余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地。据传,畲族最早有盘、蓝、雷、钟四个姓氏。博罗嶂背村的畲族人就是蓝姓和雷姓后裔。

畲语满场飞

  整场“村晚”中,用畲语写成的歌曲不时响起,听起来像是来自深山的旋律,带着一点神秘色彩。这些音乐穿插在开场,在节目的间隙,就像畲语在嶂背畲族人的生活中一样,似乎总是无处不在。

  面积约5.8平方公里的嶂背村,是畲族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保留地”。

  一项证据是,全国的畲族人口有70多万,但真正较完整保留畲族传统民族语言——畲语的,只有广东省博罗、惠东、增城、海丰等4个县区。其中,嶂背畲族村能讲畲语的人口最为集中、人数最多。嶂背村负责人蓝计香粗略统计过,全村560多人中,会讲畲语的大概有300多人。

  早在21世纪初,畲语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极度濒危语言”。彼时,畲语在世界上的使用者已经不足1000人。

雷金球(中)参与演唱了村歌《畲寨传喜讯》。博罗融媒供图

雷金球(中)参与演唱了村歌《畲寨传喜讯》。博罗融媒供图

  除了语言,嶂背村能保留下来的东西不多了。

  早些年,嶂背村最有价值的“文物”是一本族谱,族谱上详细记载着畲族传说和族群历史。后来,族谱不慎丢失,族人再也无从得知先民的身世。

  和族谱几乎一同丢失的,是古老的畲族生产生活方式。

  老一辈嶂背村民总会谈论起旧时打猎队的故事。每逢农闲,村里的打猎队就会带着猎犬,漫山遍野地搜寻猎物。除了猎犬锋利的牙齿,他们全部的捕猎工具就是自制的土铳,人手一把,比拼运气和胆识。

  如今的嶂背畲族人,早已不再狩猎。事情的变化大致发生在1958年前后。为照顾少数民族,当地政府在山下划出一片适于耕作的平地,动员嶂背村民分三批从深山搬到山下定居。

  离开了深山的畲族人,慢慢告别了狩猎的生活方式。

  “下山以后,很多事情开始变了,变得太快了。”雷金球在追忆过去时,常常用“下山前”和“下山后”来划分年代。曾经担任嶂背畲族小学校长的他,是畲族文化代表性传承人。

  雷金球家是第二批搬迁“下山”的村民,那时他刚满6岁,跟着全家下山,足足走了8公里。

  儿时的记忆中,畲族特色的服饰、发式、首饰和饮食依然历历在目。雷金球分明记得,哪怕下了山,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嶂背村的家家户户还保留着过三月三、七月半的传统。

雷金球是嶂背村畲族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博罗融媒供图

雷金球是嶂背村畲族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博罗融媒供图

  “村晚”舞台上,这些昔日的生活方式成了表演节目,雷金球乐呵呵地陶醉其中。

  在他看来,这场“村晚”可以让畲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也让外界认识到了这个他生活了60多年的小村庄。“以前讲畲族文化传承,都是嶂背人在干,现在我们得到了更多的外部力量支持。”

  时至今日,零散的传统习俗成了未被遗忘的极少数畲族文化痕迹之一,仅仅存留在少数老人的头脑之中。更多的时候,人们心甘情愿过着和汉族同胞别无二致的日子。毕竟,山下生活的便利是毋庸置疑的。

  下山后的嶂背畲族村民,只消走上2公里,就能到横河圩镇赶集。畲族人慢慢学着汉族人做起了买卖,掌握了现代社会的谋生手段。

  当地汉族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很快“走”了进来,就像那些陆陆续续嫁到嶂背的汉族女子一样,静悄悄地,润物细无声地。

  “村晚”节目中,《畲族婚嫁》重现了畲族婚礼现场,“新娘”头戴凤冠,穿着传统的凤凰装,缓缓地走向“新郎”。作为嫁到嶂背村的客家媳妇,这是韦钰未曾见过的婚礼场面。

  但不论如何,嫁到畲族人家近20年的她,已经能讲一口流利的畲语。只是,她的两个孩子却一直无法用畲语讲出一句完整的话。小时候听说过的畲族传统习俗,他们也早已遗忘。

拾回的“家什”

  观看《畲族婚嫁》节目时,雷金球说,他记得老嶂背人有过不少民族风俗,包括诸如迎亲对歌、头顶米筛入洞房的婚嫁习俗,以及过年打糍粑,三月三做乌饭……如今这些传统只有少数被传承下来,其余大多在老嶂背人迁徙途中,像带不走的家什一样,被遗忘在深山的各个角落。

  这一夜的“村晚”,仿佛带着人们重新回到了那条漫长的迁徙之路,一个接一个地,拾回了遗落的“家什”。

  事实上,2022年退休后,雷金球并没有闲下来。作为惠州市人大代表的他,在履职期间连续三年提出建议,希望在嶂背村建设畲族文化传承馆。

  2023年,他的愿景最终实现了。新建的惠州市畲族文化传承馆落在了嶂背畲族小学教学楼的东面,占地面积210平方米。一楼的展厅里,展示着畲族服饰、头饰,以及一些竹篮、簸箕、锄头、秧铲、铁耙、禾叉等“老物件”。

  这些劳作工具早已被舍弃,布展方费尽全力,才从各家各户搜罗回来。旧时嶂背畲族人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就这样成为稀罕的、被典藏的展览品。像玻璃盒子一样,小心翼翼地保存着一份畲族文化的样本。

如今,篝火晚会已经成为嶂背畲族歌舞团外出表演的必备节目之一。博宣供图

  如今,篝火晚会已经成为嶂背畲族歌舞团外出表演的必备节目之一。博宣供图

  雷金球之后,担任嶂背村负责人的蓝计香,成了新一代畲族文化传承者。和她的前辈不同,这位90后村官开始重新挖掘畲族文化的经济价值,“面向商业社会,是畲族传统文化走出去的第一步。”

  去年,在蓝计香主导下,嶂背村成立了一支20人的畲族歌舞团,成员年龄跨度从20岁到40岁。国庆节假期,歌舞团带着前期排练出的《彩带情丝》《畲乡凤鼓》《高山流水》《竹竿舞》等节目,到镇上的民宿做了免费的首次展演。

  这无疑是一场成功的商演,随后,这家民宿和歌舞团签订了长期的表演合作协议,至今已经办了近20场演出。

春节期间,畲族歌舞团在罗浮山景区表演“高山流水”。博宣供图

春节期间,畲族歌舞团在罗浮山景区表演“高山流水”。博宣供图

  今年春节期间,畲族歌舞团还受邀到罗浮山景区演出。作为歌舞团核心成员的韦钰,“整个春节几乎没着家”。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畲族歌舞团更多的时候在为另一场免费演出忙活着。2月11日晚上的这一场“村晚”,是歌舞团在全国舞台的“首秀”,没有人敢松懈,没有人舍得松懈。

  雷金球同样是这场“村晚”的演出者。节目中,他用一口纯正的畲语,参与演唱了村歌《畲寨传喜讯》。

  不只是参演者,为了这场“村晚”,嶂背村几乎全体村民都动起来了。

  村民杨伟梅在11日一早就来到晚会现场帮忙,一直忙到了晚会结束。“今天的外来游客好多人,我们村很久没有这么热闹了。”撑着累弯的腰,杨伟梅笑着说。

  歌声落下,掌声响起,在观众席上,也在传承者的心里。

  (来源:南方+)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