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典籍的总称被称为“三藏”,是梵文Tri-pitaka的意译。“藏”(Pitaka)的原意是盛放东西的筐箧。佛教用以概括全部佛教典籍,义近“全书”。共分三个部分。一、素怛缆藏(Sutrapitaka),旧译“修多罗藏”,意为“经藏”(说教);二、毗奈耶藏(Vinayapitaka),旧译“毗尼藏”,意为“律藏”(戒律);三、阿毗达磨藏(Abhidharmapitaka),旧译“阿毗昙藏”,意为“论藏”(论述或注解)。三藏皆分大小乘,即有大乘经、小乘经;大乘律、小乘律;大乘论、小乘论。在佛教史上通晓“三藏”的僧人称“三藏法师”,如唐玄奘被称为“唐三藏”。
三藏中的经藏,既有佛教相传为释迦牟尼所说而于后世结集的经典,亦有历代陆续以如是我闻形式创制的经籍。《翻译名义集》卷四:“以此方(指中国)周孔之教为名《五经》,故以‘经’字翻修多罗。然其众典,虽单题经,诸论所指,皆曰契经。所谓契理契机,名契经也。”按文字分,有梵文、巴利文、汉文、藏文等佛经。汉文佛经一般分大乘经、小乘经两种。唐智昇《开元释教录》始把大乘经分为般若部、宝积部、大集部、华严部、涅槃部五大部及五大部以外诸经。明智旭《阅藏知津》按天台宗五时判教学说把大乘经分为华严部、方等部、般若部、法华部、涅槃部。日本《缩刷藏经》和中国《频伽藏》因之。《宋藏》收大乘经五百二十八部二千一百七十五卷;《元藏》收五百二十八部二千一百七十四卷;《高丽藏》收五百二十一部二千一百六十四卷;《缩刷藏经》和《频伽藏》收四百五十部二千二百九十卷。小乘经主要指《阿含经》及其单品,宋元二藏各收二百四十二部六百二十一卷,《高丽藏》收二百四十部六百一十四卷,《缩刷藏经》和《频伽藏》各收三百二十一部七百七十八卷。《大正藏》把一切佛经分为阿含、本缘、般若、法华、华严、宝积、涅槃、大集、经集、密教十部,共收一千四百六十部四千二百二十五卷。